新生兒腸病毒高峰期來襲 ! 小心 3 種常見傳染途徑

近期國內出現多起新生兒感染腸病毒案例,且新生兒感染後可能短期內發展為重症,甚至危及生命,家長與照顧者應格外警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鄭彥辰指出,新生兒腸病毒傳染途徑最常見的包括:產前透過胎盤、分娩時接觸產道分泌物,或出生後由照顧者傳染。
新生兒腸病毒感染常為無症狀 初期診斷難度高
鄭彥辰說明,台灣社區流行的新生兒腸病毒型別以克沙奇 B 群與伊科病毒為主,潛伏期為 2 至 15 天(平均 3 至 5 天)。年齡較大孩童的腸病毒感染常見口腔潰瘍(疱疹性咽峽炎)或併手腳掌水泡(手足口病)等表現。
然而,新生兒腸病毒感染常為輕微症狀或無症狀,若有症狀表現也較為不典型或不明顯,因此初期診斷難度高,需特別留意並就醫評估,症狀多為:體溫異常(發燒或體溫過低)、奶量減少、嗜睡或活動力下降。此外,新生兒腸病毒併發重症的表現多樣,像是腸病毒敗血症候群、肝炎合併凝血功能異常、心肌炎與中樞神經侵犯(腦膜炎或腦炎)等。病情可能在數小時內急遽惡化,還有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需即時辨識並就醫處置:
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後 主要以支持性療法為主
鄭彥辰進一步指出,目前還沒有針對腸病毒的抗病毒藥物,新生兒感染後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包括維持呼吸、循環與營養穩定。對於出現重症徵兆者,臨床上可以考慮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 (IVIG),部分研究顯示在病程早期使用可能有助預後,醫療團隊會依寶寶病況調整治療策略,必要時轉入加護病房持續監測與治療。
他提醒,預防腸病毒感染尤其關鍵,請家長與照顧者注意以下重點: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
延伸閱讀:
- 記者:劉一璇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