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瘋傳配方奶比珍奶還甜? 小兒科醫師破解不實謠言

【NOW健康 辰蘊如/台北報導】近日網路瘋傳1支影片將嬰兒配方奶比喻為「喝珍奶、可樂」,引發恐慌;這起事件讓新手父母焦慮不已,也凸顯網路資訊真假難辨的問題。這支爭議影片由母嬰用品業者「媽媽餵公司」製作,原意是要提醒家長慎選1歲以上成長奶粉,卻在影片中使用「一瓶奶粉一半都是糖,等於兩瓶可樂」的不當比喻,並未清楚區分嬰兒配方奶與成長奶粉的差異,導致許多家長誤以為所有嬰兒奶粉都含有過量糖分。衛福部食藥署已於114年8月28日依消費者政策管道通報下架此不實影片,認定該影片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6-1條」,涉及散播食品安全謠言。而涉事業者也發出道歉聲明,承認用詞不精確造成混淆。
通過認證的嬰兒配方奶 糖分含量與母乳幾乎相同
小兒專科盧英仁醫師指出,母乳初乳富含A型免疫球蛋白(IgA)及乳鐵蛋白等保護因子,能夠幫助新生兒抵禦疾病。「我建議家長至少提供4至6個月的母乳哺育,這樣能有效降低寶寶日後出現過敏的風險。」針對市面上的抗敏配方奶,盧醫師說明,這類產品主要是將牛奶蛋白替換成大豆蛋白,或透過特殊工藝處理牛奶蛋白,以減輕可能引起的過敏症狀。他強調,所有嬰兒配方奶的研發都是以模仿母乳成分為目標,必須經過政府嚴格把關才能販售。
根據食藥署公布的權威數據顯示,母乳的乳糖濃度約為每100毫升6.7至7.8公克,而通過認證的嬰兒配方奶糖分含量與母乳幾乎相同,完全不像網路謠傳的「一半都是糖」。
母乳轉換配方奶這樣做 寶寶自然適應改變不哭鬧
盧英仁醫師觀察到,許多媽媽會在寶寶滿周歲開始長牙後遭遇「被咬奶頭」的困擾,或者因為重返職場導致奶水分泌減少,這些情況都可能需要考慮轉換配方奶。盧醫師特別提醒,執行換奶計畫時,務必選在寶寶健康狀態良好的時期,同時避免讓寶寶接觸全新的副食品種類,這樣才能準確判斷寶寶是否對新配方奶產生不適反應。
盧英仁醫師建議的轉換策略為初階段可在不同餐次間輪流給予母乳與配方奶,或者僅在晚間最後一餐使用母乳搭配安撫入睡。透過這種漸進式做法,逐步延長母乳哺育的時間間隔,讓寶寶慢慢接受配方奶的味道。進入轉換後期時,則採取「被動回應」的方式:不主動提供親餵,但當寶寶有需求時也不拒絕,讓孩子在充滿安全感的環境中自然適應改變。
雖然寶寶年紀尚小,但他們對食物已有明顯偏好,特別是敏銳的嗅覺能夠分辨不同的「奶香味」。盧醫師提醒家長,轉換期間必須密切觀察寶寶的排便狀況,包括頻率、質地、色澤及氣味的變化,一旦發現異常就應立即向小兒科醫師求助。另外,由於各品牌配方奶的調製方式不盡相同,家長沖泡時應仔細閱讀產品說明,確認適當的水溫及奶粉與水的比例,避免因操作不當而破壞營養成分。
盧英仁醫師提醒,雖然母乳依然是嬰兒最理想的營養來源,但當客觀條件無法支持純母乳哺育時,選擇合適的配方奶並諮詢專業意見是明智的做法。建議家長購買時仔細查看成分標示,並搭配多元化的副食品,協助孩子培養健康的飲食模式。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膽固醇要達標 中風、心梗不再來
▸健保30有成! 石崇良:從治病到健康、永續與健康平權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 記者:NOW健康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