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洗腎王國到「綠色腎臟」!全台9萬人洗腎⋯醫:減少透析、移植是解方

台灣洗腎人口居高不下,2020年全台約有250萬慢性腎臟病患者,已佔總人口的1成,醫界預估慢性腎臟病患者數將在2027年突破300萬。醫師指出,慢性腎病患者若未妥善照護,病情惡化後恐步上洗腎後塵,但每次血液透析對環境資源的使用相當龐大,透過「綠色腎臟照護」減少透析、推動腎臟移植是解方。

衛生福利部健康保險署署長陳亮妤表示,為達到環境友善,若能夠減少傳統血液透析,積極推動腹膜透析和腎臟捐贈、移植,不僅能減少醫療廢水與耗能,也能達到環境永續的目標。



政府推動腹膜透析取代血液透析

陳亮妤指出,近日花蓮天災不斷,每次遇到重大天然災害時,先疏散的是老人小孩、孕婦,再來就是洗腎患者,因為一旦中斷透析治療,就可能威脅生命。自2020年起,台灣腎臟病人數呈下降趨勢,但洗腎人口仍然居高不下。

陳亮妤說:「血液透析患者因需定期到醫院治療,行動力相對受限,因此台灣近年積極推動腹膜透析,目前腹膜透析比例約為7%,雖高於日本的3%,但仍低於多數亞洲國家。若能提高腹膜透析佔比,不僅有助增進患者的生活自主性與行動力,同時可減少醫療廢水對環境的負擔。」



2027年洗腎照護費用將超過600億

台北醫學大學校長吳麥斯表示,全台超過9萬名洗腎患者,每位洗腎患者一年平均需耗費約7.4萬公升用水、1,963度電,並產生約320公斤醫療廢棄物,造成的環境負擔及花費的醫療費用相當可觀。

「然而,多數患者在進入第4期前不僅未確診,甚至沒意識到有腎臟問題,等到發現時已經多已需要洗腎。」吳麥斯說明,北醫大與國際INSIDE CKD計畫合作的模擬模型顯示,推估到了2027年,總體洗腎照護費用將高達新台幣621.8億元,相關共病與死亡風險也將增加。



腎臟病3原則降死亡率、環境負擔

吳麥斯指出,相比之下,俗稱「洗肚子」的腹膜透析,不僅能大幅降低環境衝擊,治療成效也更理想,且可在家中進行,免去頻繁往返醫院的麻煩,進一步提升生活品質。目前台灣新發透析患者的5年累積存活率達55.1%,居全球之冠,其中採腹膜透析者更高達68.7%。

吳麥斯說,2009年澳洲醫師曾提出「綠色腎臟醫學」理念,主張透過早期診斷、延緩病程及減少透析治療,提升病患健康與生活品質,也可減少醫療資源消耗,降低環境負擔。北醫大醫療體系近年落實此策略,每年成功協助約50名病人免於洗腎,透析發生率與死亡率均下降20%,為健保節省逾千萬元支出。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院長李明哲表示,對必須接受腎臟替代療法的患者而言,腎臟移植是維持腎功能的最佳選擇,也是終止透析的根本之道。雖然2018年台灣腎臟移植成功率高達92%,但一腎難求,患者平均等待時間逾5年,因此在等待期間,妥善保護殘餘腎功能並選擇合適透析方式,對提升存活率至關重要。

56歲病友馮先生表示,他在47歲時確診多囊腎,在醫療團隊的細心照護與定期追蹤下,透過低蛋白飲食管理,成功延緩腎功能惡化長達8年,直到55歲才開始進行居家腹膜透析,但能自己掌握生活節奏,不必頻繁往返醫院。

然而,對多囊腎患者而言,透析過程並不容易,因雙側腎臟囊腫巨大、囊液總量高達1萬毫升,造成腹腔壓力過高,腹部明顯膨大。馮太太為了先生,主動提出捐腎意願,在馮先生順利完成腎臟移植後,腎功能也逐漸回穩。

吳麥斯強調,腎臟病若能早期診斷、延緩病情與減少透析,是減少醫療資源使用的根本解決方案,若患者已不得不進入洗腎階段,可考慮較方便、醫療資源耗用也較少的腹膜透析,取代傳統血液透析,並考慮換腎的可能性,讓腎功能重獲新生。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