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可靠的霸權 從川普的聯合國演說思考台灣外交戰略

美國總統川普第二任首次聯合國大會演講,再度引發國際震撼。他自詡「直言不諱」,但實際上卻是把國際殿堂變成個人秀場。從譏諷移民、否定氣候變遷,到對烏俄戰爭與以巴衝突的輕描淡寫,國際媒體普遍認為,演說內容缺乏重點又充滿矛盾,甚至多處與事實不符。會場上各國的反應,從六年前的哄笑轉為靜默,但顯然這份沉默並非認同,而是冷眼與無力。英國《衛報》直言:「世界再也不能指望美國提供強有力的領導。」



川普的演說中,最刺耳的並非針對聯合國的譏諷,而是那句「你們的國家會下地獄」。他不僅輕蔑聯合國合作與協調的精神,更展現了一種單邊、命令式的態度。外電報導,拉丁美洲一位官員形容為,「就像一個成功的執行長,在告訴其他公司CEO們如何讓他們的企業更成功。」川普口口聲聲說「我真的很懂」,但實際內容卻被《CNN》、《紐約時報》逐條檢驗並不實在。例如美國通膨並未如他所言消退,物價與電價正在飆升。至於他首任就嚷嚷的「氣候變遷是史上最大騙局」的說法,更直接挑戰科學界長年累積的證據。



在外交領域,川普也顯得搖擺不定。原本批評烏克蘭戰事難以收尾,在聯合國大會後與澤倫斯基見面後,又高調支持烏克蘭「收復所有失土」。這種隨興的立場轉變,讓外交官員無所適從,也讓盟友感到不安。一位歐洲官員澄清,「他批評歐洲未對俄烏戰事盡力,不是事實。」



美國過去雖有爭議,卻常扮演民主陣營的支柱。然而川普的路線,無論是減少對聯合國的支持,還是將多邊議題視為國內選戰的素材,等於切斷了美國在國際秩序中的領導基礎。當《衛報》提醒「世界不能再依賴美國」,其實反映出民主陣營內部的焦慮:當霸權不再穩定,誰能填補空白?



這對台灣尤其是一記警鐘。民進黨政府上任以來,台灣對外戰略單邊依賴「倚美抗中」,但當美國的領導地位本身出現質變,這條路徑便顯得更加險峻。如果華府的政策搖擺於個人情緒與選舉盤算,台灣的安全與發展能否寄望於此?川普式的「美國優先」,看似強硬,實則孤立,甚至可能在關鍵時刻拋棄盟友。



國際政治從來沒有真空,若美國退出領導角色,其他力量自然會填補。中國、俄羅斯與一部分新興國家,早已在多邊場合推進自己的議程。與此同時,歐洲也開始思考「戰略自主」。台灣若仍舊將戰略選項侷限於單一強權,不僅會受制於美國內政的起伏,更可能在全球格局轉變中陷入孤立。



川普在聯合國的演說,不只是一次脫序的政治表演,而是美國角色轉變的縮影。當世界開始討論「反川普聯盟」的必要性,真正的課題是:民主陣營如何在霸權不可靠的情況下,維繫合作與秩序?台灣更應思考,除了「倚美」,是否還能建立更廣泛、更堅實的國際連結。這不只是戰略選擇,而是生存問題。



在靜默的會場中,川普自以為掌控全場,但真正的訊號是,世界在冷眼旁觀,美國已不再是那個能被信任的領袖。對台灣而言,無疑是重要的提醒。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人氣政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