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拯救1.54億人命「陰謀論遲遲不滅」 外媒分析背後原因

[周刊王CTWANT] 天花(Smallpox)曾是人類最致命的疾病之一,20世紀奪走估計3億條人命,感染者三分之一死亡,倖存者再有三分之一失明或留疤。從奧地利約瑟夫一世皇帝、西班牙路易一世國王,到英格蘭瑪麗二世女王,都未能倖免。19世紀,每年全球死於天花的人數超過40萬。
根據《BBC》報導,1796年,英國醫師詹納(Edward Jenner)觀察到擠奶女工曾感染牛痘(cowpox),因此免於天花侵襲。他以牛痘膿液在人身上試種,並以拉丁文「牛」vacca命名,世界第一支「疫苗」由此誕生。
1801年,詹納寫下期許:「消滅天花,人類最可怕的災殃,將是這一實踐的最終結果。」經過數十年的全球行動與普遍接種,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80年宣布,人類終於根除天花。
雖然疫苗推進了人類與傳染病的拉鋸:從流感(influenza)、人類乳突病毒(HPV)到新冠(SARS-CoV-2),都有可用疫苗。甚至在過去50年間,估計已有1.54億條生命因此獲救。
但與疫苗幾乎同時存在的,還有對接種的懷疑;在網路時代,這股力量更壯大,甚至影響部分政府政策。美國衛生部長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近日就在參院財政委員會面臨質詢,同日佛州衛生總監也宣布計畫終結州級強制令。
19世紀資料顯示,接種能在95%以上的人身上建立保護力。英國先後通過《接種法》,先讓兒童免費接種,再納入義務。但反對聲浪幾乎同時湧現:各地成立反接種聯盟,印製傳單《接種,一種詛咒》《接種的恐怖》,還創辦刊物《反接種者》(1869年)與《接種詢問者》(1879年)。街頭也多次爆發騷亂,從19世紀50年代的英格蘭、80年代的加拿大,到90年代的美國。1905年波士頓爭議一路走上最高法院,最終裁定強制接種合憲。
對「免疫」的抵制甚至早於疫苗。1720年代,人痘接種(Variolation)引進英美後即引發反撲。1722年,牧師艾德蒙・馬西(Edmund Massey)宣稱疾病是上帝懲罰,預防是「惡魔行徑」。到了詹納時代,新的說法興起:接種「不自然」,會「改造身體」。1802年的一幅諷刺畫甚至把接種者畫成長出牛角。醫師大衛・戈爾斯基(David Gorski)指出,這幾乎是「疫苗會改變DNA」論調的源頭。街頭標語寫著「與其被毒害的嬰兒,不如坐重罪犯的牢」,醫師也常被描繪成圖利者,儘管詹納本人拒絕從疫苗中牟利。
醫界早已熟悉這種阻力。1802年,醫師考克斯(John Redman Coxe)就感嘆錯誤說法拖慢了偉大發現。兩世紀後,WHO觀察同樣指出:面對反疫苗運動,最有效方式是及早提供可驗證數據,但對手往往不按科學規則行事。疫苗學者彼得・霍特茲(Peter Hotez)更將其視為源自19世紀的「健康自由運動」,反對對象不只政府強制,也包括新興科學醫學。
歷史給過慘痛的對照。1873年,斯德哥爾摩僅40%人口接種,隔年天花大流行,每萬人死亡330人,遠高於全國其他地區。1894年,英國萊斯特在疫情中主打隔離與通報,卻每萬人20.5人感染,三分之二是兒童;倫敦因多數人口已接種,兒童病例與麻疹發病率顯著較低。
疫苗覆蓋不均,使天花在殖民地與貧困地區延燒至20世紀中葉,年奪命仍逾200萬。1959年,全球根除計畫正式啟動,1979年宣告成功。同期,小兒麻痺與麻疹疫苗也問世,美洲在1994年清除小兒麻痺,歐洲則在2002年跟進。但在資訊與社群平台崛起後,19世紀的反疫苗敘事再度擴散。英國2018年仍有9成人認為疫苗安全有效,2023年卻降至7成。2019年,WHO更把「疫苗猶疑」列為全球公共衛生十大威脅之一。
麻疹的現況凸顯風險。其基本傳染數高達12至18,群體免疫門檻需超過95%。美國在2000年幾乎消除麻疹,但部分社群覆蓋率跌破門檻後再度暴發。過去一年已有兩人死亡,其中包括2003年以來首名兒童死者。截至7月,全美病例達33起。戈爾斯基提醒,從「藥廠收買」到「成就讓疫苗不再必要」,這些百年老梗頑強不退,正在拉低接種率。
回顧來源,反疫苗論述的母題早在兩個多世紀前便成形:宗教化的懲罰觀、對「自然」的想像、對身體邊界的焦慮、對權威的猜疑。歷史一再顯示,當接種率下滑,換來的便是可被計數的生命代價;唯有普及接種與科學證據積累,病毒才會退出現實,僅留在歷史書與生物安全櫃中。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國際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