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改革開放到新質生產力!《BBC》分析:中國「5年規劃」如何重塑世界秩序

[周刊王CTWANT] 中國高層領導人本週齊聚北京,共同決策這個國家未來5年的關鍵目標與發展願景。每年的這個時刻,中國最高權力機構「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簡稱中共中央)都會召開為期1週的會議,即俗稱的「全會」。本次會議的決策,將成為中國下1份「5年規劃」的基礎框架,並指導這個全球第2大經濟體在2026年至2030年間的發展藍圖。雖然完整規劃需待明年才會正式公佈,但官員們很可能在22日對外釋放風向,並於會後1週內披露更多細節。
據《BBC》報導,美國非營利組織「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ASPI)中國政治研究員牛犇(Neil Thomas)分析:「西方政策運作遵循選舉周期,而中國的政策制定則以規劃周期為基礎。5年規劃闡明了中國欲實現的目標,指明了領導層期望的發展方向,並將國家資源導向這些預設的結論。」
表面上看,數百名身著西裝的官員握手寒暄、制定計劃的景象或許顯得枯燥。但《BBC》指出,「歷史告訴我們,他們的決策往往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以下是中國的5年規劃3次重塑全球經濟秩序的關鍵歷史。
1981-1984:「改革開放」的轉折點
要精準追溯中國邁向經濟強國的起點並不容易,但黨內許多人傾向於將1978年12月18日視為轉折點。此前近30年間,中國經濟始終處於嚴格的國家管控之下。然而蘇聯式的中央計劃經濟未能提升民生福祉,多數民眾仍在貧困中掙扎。
當時的國家尚未完全從毛澤東時代的創傷中恢復。由新中國創建者發起的「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等運動,旨在重塑國家經濟與社會結構,卻導致數百萬人喪生。在北京召開的11屆三中全會上,新任領導人鄧小平鄭重宣告:引入自由市場經濟元素的時代已經來臨。
他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成為1981年啟動的新一輪5年規劃的核心基石。經濟特區的設立及其吸引的外資,徹底改變了億萬中國民眾的生活軌跡。牛犇評價:「當代中國的發展成就已遠遠超越1970年代人們最狂野的想像,無論是在重塑民族自豪感,還是確立其世界強國地位方面。」
這場變革更從根本上重塑了全球經濟格局。進入21世紀後,數百萬個西方製造業崗位被轉移至中國沿海地區的新建工廠。經濟學家稱此現象為「中國衝擊」,這也成為歐美傳統工業區域民粹政黨崛起的關鍵推力之一。例如川普(Donald Trump)實施關稅與貿易戰等經濟政策,初衷正是為了挽回過去數十年流失至中國的美國製造業崗位。
2011-2015:「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佈局
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其「世界工廠」的地位日益鞏固。但世紀交替時,中國共產黨領導層已在籌劃下一步戰略。他們警覺於國家可能陷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也就是當發展中國家無法繼續提供超低工資,卻又缺乏創造高端產品與服務的創新能力時,就會出現經濟發展停滯的現象。
因此,中國需要超越廉價製造業,尋找新的增長點,即2010年首次正式提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中國領導層而言,這意味著要發展電動車與太陽能板等綠色科技。隨著氣候變遷議題在西方政治議程中日益突出,中國為這些新興產業投入了空前龐大的資源。
時至今日,中國不僅在可再生能源與電動車領域穩居全球領先地位,更幾乎壟斷了相關產業所需的稀土供應鏈。中國掌控這些涉及汽車、晶片、人工智慧、綠能和先進武器製造的關鍵資源,使其在全球戰略格局中佔據主導地位。北京近期收緊稀土出口管制的舉措,更被川普形容為「企圖挾持全世界。」
儘管「戰略性新興產業」於2011年才被正式納入5年規劃,但早在21世紀初,時任領導人胡錦濤已將綠色科技視為帶動經濟增長,以及提升地緣政治影響力的潛在引擎。牛犇闡釋:「中國追求在經濟、科技與行動自主性方面,更加自給自足的願景源遠流長,這已融入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的基因之中。」
2021-2025:邁向「高質量發展」
這種脈絡或許能解釋,為何近年中國的5年規劃將焦點轉向習近平於2017年正式提出的「高質量發展」。這意味著要挑戰美國在科技領域的主導地位,使中國站上產業尖端。抖音(TikTok)、電信巨頭華為(Huawei),乃至人工智慧模型深度求索(DeepSeek)等本土成功案例,皆是本世紀中國科技騰飛的見證。
然而西方國家日益視此為對其國家安全的威脅。隨之而來的對中國科技產品的禁令或禁令企圖,已影響全球數億網路用戶,並引發激烈的外交摩擦。迄今為止,中國的科技成就很大程度上藉助了美國的技術創新,例如輝達(NVIDIA)的先進半導體。鑒於華府目前已禁止向中國銷售這類產品,可預見「高質量發展」將逐步演化為習近平2023年提出的新標語「新質生產力」,此概念更側重自主創新與國家安全維度。
這意味著中國要在晶片製造、運算技術與人工智慧等尖端領域取得突破,擺脫對西方技術的依賴,並抵禦外部封鎖。在所有領域實現自給自足,特別是在創新鏈頂端,很可能成為下一個5年規劃的核心宗旨。對此,牛犇也總結:「國家安全與技術自主已成為中國經濟政策的決定性使命。這再次回歸到支撐中國共產主義的民族主義計劃本質,即確保國家不再受制於外力掌控。」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國際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