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工時居全球第5 各行各業卻喊招不到人

台灣總工時居全球第5 各行各業卻喊招不到人

國內勞動市場同時面臨「工時偏高」與「職缺補不上」的雙重壓力。勞動部公布2024年國際勞動統計,台灣受僱者平均全年工時再度上升至2,030小時,位居全球第5、亞洲第2;另一項於今(2025)年首度發布的「職位空缺概況調查」則顯示,全國職缺數已達26.7萬個,各行各業頻喊招不到人,部分全時職缺甚至要花1到3個月才能找到合適人選,勞動市場緊縮情況十分明顯。

從全球比較來看,我國工時僅低於墨西哥、新加坡、哥斯大黎加與哥倫比亞,遠高於多數歐美國家。雖然對比10年前,台灣工時已減少超過百小時,但與2023年相比仍增加10小時,長工時文化並未根本改善。此外,台灣、南韓、日本等國法定工時雖同為每週40小時,但台灣「每週經常工時達50小時以上」比率仍達3.8%,超越荷蘭、芬蘭、德國等國。

回顧歷史數據,2000年國人的總工時高達2,281小時,最低落點則在疫情期間的2021年約1,999小時,如今再度回升引發關注。同時,立法院於今年三讀通過新增3天國定假日,未來全年工時是否因此下修,仍有待觀察。

就業市場另一個結構性問題則是「企業愈來愈補不到人」,根據職位空缺調查,製造業、營建業、批發零售、住宿餐飲、醫療保健等產業的職缺占比最高,全國總計逾26萬個缺口;其中住宿餐飲與支援服務業不僅缺工,且「進入率、退出率雙高」,代表願意嘗試者不少,但多數做不久便離開。

薪資結構更直接造成產業間缺工落差,調查發現,全時職缺平均最低僱用月薪為4.1萬元,但住宿餐飲、支援服務、藝術娛樂等行業,普遍僅開出3.3萬至3.6萬元,與醫療保健、科技服務或資訊產業動輒4.4萬至4.9萬元的薪資水準落差極大。勞動團體指出,「薪資過低」是部分行業長期缺工的主因,若不提高待遇,增加招募管道,也難以從根本改善問題。

整體而言,台灣正處於「工時偏高、勞力短缺」的雙重挑戰。工時在國際排名中長期處於前段位置,而招募、人力留任的壓力則遍及各產業。專家認為,唯有同步改革薪資福利、改善工作內容與職涯條件,並強化工作與生活平衡,才能改變台灣勞動市場緊縮的現況。

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