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銘刻畫聲音的台灣史 找回台灣音樂文化記憶
什麼是台灣的音樂、聲音,作家李志銘透過詳實的資料爬梳,完成「聲音的台灣史」一書,盼能找回台灣音樂文化的記憶,重建民族的存在與自信。
根據前衛出版社發布新書資訊,百年來的台灣,先後經歷日本殖民時代與黨國威權時代的統治,不但對台灣人的語言文化、民俗藝術、生活日常造成劇烈影響,也形成歷史認識的分歧斷裂,以及民族認同的失憶。
李志銘基於對台灣民歌運動與民族音樂學的興趣與熱情,致力挖掘台灣民族音樂的相關史料與研究,對台灣音樂發展史的固有觀點提出嚴謹的挑戰、對話、批判與翻案,並重新訴說呂炳川與李哲洋兩位被長期忽略的本土音樂研究者的生命史與學術成就。
李志銘在書序中表示,30年前他在師大附中圖書館找到李哲洋翻譯赫菲爾「西洋音樂故事」、邵義強編譯「音樂與女性」、「音樂家軼事」等書,以及李哲洋編纂「全音音樂文摘」,從此一頭鑽進古典音樂和歐洲藝術文化的紙本世界。
李志銘指出,李哲洋將大部分心力投入音樂教育和民歌採集,默默付出貢獻良多,卻在主流歷史論述當中經常被刻意淡化、略而不提;同樣情況,自1966年起走訪了上百個原住民的村庄部落進行音樂調查與採集工作的呂炳川,許多人也感到陌生。
李志銘引用日本音樂家(土反)本龍一形容啟蒙恩師小泉文夫的話「他不僅教我音樂,而且教我公平地看待所有的文化和人」,「公平地看待所有的文化和人」正是蘊含於「民族音樂學」的根本精神,不帶任何歧視的預設立場去接觸、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音樂、生活與信仰,「這也是台灣社會未來值得努力的方向。
根據前衛出版社發布新書資訊,百年來的台灣,先後經歷日本殖民時代與黨國威權時代的統治,不但對台灣人的語言文化、民俗藝術、生活日常造成劇烈影響,也形成歷史認識的分歧斷裂,以及民族認同的失憶。
李志銘基於對台灣民歌運動與民族音樂學的興趣與熱情,致力挖掘台灣民族音樂的相關史料與研究,對台灣音樂發展史的固有觀點提出嚴謹的挑戰、對話、批判與翻案,並重新訴說呂炳川與李哲洋兩位被長期忽略的本土音樂研究者的生命史與學術成就。
李志銘在書序中表示,30年前他在師大附中圖書館找到李哲洋翻譯赫菲爾「西洋音樂故事」、邵義強編譯「音樂與女性」、「音樂家軼事」等書,以及李哲洋編纂「全音音樂文摘」,從此一頭鑽進古典音樂和歐洲藝術文化的紙本世界。
李志銘指出,李哲洋將大部分心力投入音樂教育和民歌採集,默默付出貢獻良多,卻在主流歷史論述當中經常被刻意淡化、略而不提;同樣情況,自1966年起走訪了上百個原住民的村庄部落進行音樂調查與採集工作的呂炳川,許多人也感到陌生。
李志銘引用日本音樂家(土反)本龍一形容啟蒙恩師小泉文夫的話「他不僅教我音樂,而且教我公平地看待所有的文化和人」,「公平地看待所有的文化和人」正是蘊含於「民族音樂學」的根本精神,不帶任何歧視的預設立場去接觸、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音樂、生活與信仰,「這也是台灣社會未來值得努力的方向。
- 記者: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26日電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