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孝出發走向永續 佛光大學推動「百膳孝為先」的倫理實踐行動

面對台灣當前家庭失和、代間疏離與高齡照護壓力等挑戰,佛光大學副教授暨永續發展辦公室執行長周鴻騰,結合多年推動的「孝親安康學習USR模式」,發展出融合家庭倫理、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的「百膳孝為先」計畫,累積服務人次已突破千人。他以一種永續時尚、活潑互動、自然真誠的方式,鼓勵民眾從家庭做起實踐孝道,期盼將這份溫暖傳遞至全台,為華人社會開啟一條通往和諧與永續的道路。
5月25日,周鴻騰副教授、施建瑋副教授偕同蔬食系學生、慈心基金會吳雪美課長、宜蘭綠保農友與綠色冀泉創辦人陳宇華,一同帶領40位慈心廣論學員進行蔬食實作。活動最終於百萬人興學會館,由佛光山知靜法師帶領大眾誦讀星雲大師《廣結善緣祈願文》與《為父母祈願文》,在莊嚴氛圍中為父母祈願安康、家庭和諧。學員們深刻體會到「孝悌健康、敬老懷幼、護生永續」不僅是倫理實踐,更是心靈滋養與集體善行的指引。
在施建瑋副教授引導下,學員運用當季友善蔬果與具里仁理念的調味料,設計出健康易學的蔬食佳餚,如豆漿優格三明治、松露蕈菇烤番茄、腐皮彩蔬蘆筍捲、桂花雪耳露、咖啡蛋糕捲、粉酸檸檬派與慈心淨源綠茶等。在共備共食中,家庭情感得以細水長流地滋養,蔬食料理也成為實踐倫理與傳承文化的媒介。施教授指出,「百膳孝為先」在當前倫理失衡與社會不安的情境下,為食農與永續議題注入深層倫理根基,並提供教育與文化交會的新可能,實踐利己、利人、利環境的共好模式。
慈心基金會吳雪美課長表示,與周老師長年推動的「百膳孝為先」以「孝」為核心,強調親子間的雙向尊重與成長,透過「共煮共食」促進成員間的情感連結,落實「真心陪伴即是盡孝」的當代表現。此計畫從家庭倫理出發,擴及社群關懷、動物福利與環境永續,實踐「孝悌健康、敬老懷幼、護生永續」的整體目標。吳課長觀察到,本計畫結合大學社會責任(USR),將學術資源導入業界,推動在地實踐與人才培育。從永續發展的視角來看,「百膳孝為先」回應了健康福祉、教育品質、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以及生態保育等SDGs目標。文化可作為永續發展的第四支柱,補足現代社會中關於倫理、人際與關懷支持系統的缺口。
廣論學員們在實作反思中表示,在倫理日益破碎、文化逐漸稀釋的時代,「百膳孝為先」計畫讓我們看見,孝道不僅可以與社會創新相容,更能與永續發展並行。當永續發展逐漸成為全球共識,文化的角色應日益重要。以華人孝道文化為倫理基石,根基於深厚的文化支持與佛大教育場域,推動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落實到「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行動。從孝道出發的教育實驗,可以點燃更多家庭對話與社會關懷的可能性,為永續生活描繪出溫暖而堅實的未來。
最後,周老師批判性反思長期落實的挑戰,指出家庭、學校與社會負面事件,本身就是複雜且是系統性結構問題,並非僅透過幾次活動便能立即改變。加上人力與資源有限,在既有優質夥伴模式下若要擴大推廣,還需思考如何維持社會實踐品質,並與現有的社會企業及醫療資源配合,才能真正發揮效用。因此,周老師提出四個務實的作法:在社區找一個小據點,如寺廟、教會、社區中心或學校,讓計畫能深耕在地。記錄成功家庭的故事,透過影片或文字分享,吸引更多人參加。與綠色照顧點、醫療、社工或日照中心等合作,讓家庭在遇到困難時知道可以尋求幫助。透過問卷、故事記錄等方式整理成果,向政府或企業說明此計畫值得長期支持。「百膳孝為先」計畫呼應星雲大師「三好、四給、五和」的實踐理念,這是佛光大學實踐社會責任的方式,也是面對當前社會動盪不安,一種溫柔敦厚的回應。
- 記者: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528 17:48:47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