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聖專欄】兩岸的現實困局與台灣的出路—從「維持現狀」到「塑造新現實」


【何啟聖專欄】兩岸的現實困局與台灣的出路—從「維持現狀」到「塑造新現實」


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大陸政協主席王滬寧在「紀念台灣光復80周年大會」上的致詞中,提出「統一後台灣會更好」的七項主張,強調經濟發展、能源資源、基礎設施、安全保障、對外交往、民生福祉與精神文化生活都將「更好」。

陸委會隨即回應,強調政府兩岸政策一貫「不卑不亢、維持現狀」,並呼籲北京「放棄脅迫施壓、務實面對台灣主流民意、與民選政府平等對話」。這場論述交鋒,再次凸顯兩岸在「和平統一」與「維持現狀」之間的認知鴻溝。這不只是政治宣示的對抗,更反映出台灣社會長期存在的一種思想僵局——我們口口聲聲要「維持現狀」,卻從未真正思考,現狀究竟是什麼、靠什麼在維持、又能維持多久。


台灣與大陸的僵局,並非因為雙方都想統一對方,而是力量與意願完全錯位。大陸有統一的實力與決心,台灣則既無實力也無意願。這樣的落差,使得兩岸關係陷入前所未有的膠著。於是,「維持現狀」成了台灣最普遍的政治信仰——但現狀根本不存在,它每天都在變,只是我們不願承認。


在政治語言中,「維持現狀」被包裝成理性選擇,實際上是一種集體的心理防衛。多數台灣人明白:要獨立,沒有條件;要統一,沒有共識;要開戰,沒有勝算。於是只好寄望於「不變」,幻想和平能靠時間拖出結果。這種信念之所以能存在,是因為「維持現狀」並非建立在自身實力之上,而是依附於美國的安全保證與戰略承諾。換言之,那是一種「被保護者的安全感」,而非自我防衛的信心。然而,任何依附式的安全都帶有風險——一旦保護者的利益轉向,現狀也將隨之崩解。美國有自己的戰略,大陸有自己的進程,而台灣若無自我設計,只能被動跟著局勢漂流。


統一在台灣的民意基礎極為薄弱。這並非單純的政治立場,而是一種深層的安全焦慮。許多台灣人擔心,一旦與大陸展開接觸,國際社會會因此認定台灣問題屬於「中國內政」,讓原本可能的國際馳援或外交聲援就此止步。人們寧願保持距離,假裝「現狀」可維持,也不願承擔「接觸」可能帶來的風險。


但這樣的邏輯,其實陷入另一個矛盾:若因害怕落入「一中框架」而拒絕接觸,選擇持續對立,真能換得國際支持嗎?又是什麼樣的保證,讓人相信國際在台海衝突發生時真的會出手?近代國際政治的經驗告訴我們,許多小國在遭受侵略或內戰時,國際社會多半以譴責代替行動,以觀望取代干預。烏克蘭、葉門、敘利亞、亞美尼亞——這些例子不勝枚舉。世界秩序運作的邏輯,從來不是道義,而是利益。若台灣的戰略價值無法高於介入的風險,再多的承諾也只會停留在紙上。


更現實的是,兩岸長期存在「信任赤字」。從國共初期談判到九二共識之後的互動,大陸確實多次出現「不認帳」的前例——協議簽了卻未落實,承諾做了卻在政治變化後改口。這讓台灣民眾自然對「談判」與「協議」產生不信任。香港的經驗更強化了這種恐懼:「口頭的保障不如制度的約束」。因此,每當台灣內部有人主張「重啟對話」,輿論往往立即反彈:「對岸的話能信嗎?」


然而,這種觀感也並非全貌。事實上,兩岸過去由海基會與海協會所簽署的二十三項協議,大多仍在實質運作——包括航運、貿易、檢疫、農產品輸銷、觀光等機制,大陸多數仍依協議精神執行。這些互動證明,並非所有承諾都落空,只是政治氛圍讓人們選擇忽略具體成果。當輿論習慣只看到「毀約的前例」,卻不肯承認「履約的實例」,信任就永遠無法修復。


統一並不是一蹴可及的事件,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不可能靠一紙宣言或一次會談實現,而必須透過無數次的合作、對話與協議慢慢累積。當兩條平行線願意因實務需求而產生交集,彼此才有可能從「制度接觸」走向「心理理解」。這種堆疊出來的信任,遠比任何政治口號更堅實。


台灣要走出困局,不能再以對抗為思維,而必須以建構為方向。政治上,不應再陷於主權的爭奪,而該轉向治理的競爭。台灣不具備改變整個中國的力量,也無法否認整體中國的存在。真正的智慧不是挑戰主權,而是參與未來中華的定義。若能以制度力量、治理經驗、法治精神參與兩岸公共議題,就能在未來的整體架構中,爭取制度話語權,而非被動被納入。


安全上,也該從依賴國際轉為強化自我。台灣若總以「別人會救我們」為信念,最終只會被當作籌碼。國際社會會支持一個能自我防衛、能貢獻區域安全的台灣,而不是一個被動等待馳援的台灣。真正的安全,不在於別人願不願意幫,而在於自己有沒有值得被幫的價值。唯有當台灣能自立而不自閉,堅定而不挑釁,才能讓世界相信幫助台灣是值得的。


思想上,則該從「維持現狀」的焦慮,走向「塑造現實」的自信。台灣不必宣稱要改變世界,但可以用文明的實力去引導變局。教育、科技、文化與制度,才是台灣真正的國力來源。當台灣能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展現更現代、更開放、更具自信的中華樣貌,統一問題自然不再只是政治題,而會變成文明的選擇題。


台灣的出路,不在於逃避統一,也不在於否定中國,而在於如何讓世界看見一個更有競爭力的中華版本。這不是要台灣低頭,而是要台灣抬頭——以理性、自信與制度力量,成為能與大陸對等對話的主體。當台灣能展現文明的力量,大陸就不能再以「被解放者」的姿態看待台灣,而必須以「對話者」的態度重新審視台灣。


真正的戰略,不是誰統一誰,而是誰能在歷史中保有話語權;真正的安全,也不在於別人馳援,而在於自己有沒有方向。當台灣從被動等待走向主動塑形,從焦慮防衛走向文明自信,所謂「維持現狀」就不再是一場幻覺,而會成為由台灣親手塑造的現實。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何啟聖專欄】兩岸的光復角力:誰主導歷史,誰就主導未來


【何啟聖專欄】醬缸未破 權力先香——鄭麗文的「改革」首秀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