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從理解開始,「張老師」為迷途青少年點亮希望的陪伴之路

教育從理解開始,「張老師」為迷途青少年點亮希望的陪伴之路
近年來,青少年自殺與犯罪事件頻傳,已引發社會各界對青少年心理健康與教育支持機制的高度關注。2024年自殺正式列入十大死因,而據多項調查,國中高中學生普遍面臨情緒困擾、學習倦怠與人際疏離問題,許多孩子逐漸失去學習動機與對未來的希望。

為回應這一挑戰,「張老師」基金會與張老師文化於2025年7月19日共同舉辦《陪伴:讓迷途孩子喜歡學習的新思維課程》座談會,邀請教育現場實務工作者、心理輔導專家與青少年一同對話,探討有效的陪伴策略與教育創新思維。活動在劍潭青年活動中心舉行,吸引近百位參與者,現場氛圍溫馨感人。

座談焦點集中於由劉遵恕與徐力偉兩位教師共同撰寫的新書《陪伴》,書中記錄了兩人在三峽國中中途班的實務經驗,透過創意課程與情感引導,協助中輟與缺曠課學生重新連結自我與學習動機。活動中,兩位老師以生動實例分享如何在「理解與信任」中建立師生關係,也邀請兩位曾是中介班學生的青年現身說法,真摯動人。

會中亦有多位長期投入教育工作的校長與專家到場,包括新北市社會局李美珍局長、安溪國中王雯華校長、當代阿德勒專家曾端真教授等,齊聲肯定本書與中途班課程對青少年教育的貢獻,並呼籲政府與社會應建立跨領域合作支持網絡,共同為青少年提供更完整的情緒照顧與學習重建機會。

「張老師」基金會涂喜敏執行長指出:「我們不能在孩子情緒崩潰時才試圖拉他們一把,教育的本質,是在他們孤單時就伸出手。」「張老師」文化表示,這本書希望為教育者提供實用而溫暖的陪伴方式,也提醒社會:「當孩子沉默時,我們的關心不能缺席。」透過本書與此次座談會,教育者與社會各界得以一同思考,如何在制度之外,真正「接住」那些走在邊緣的孩子。

「張老師」基金會強調這場座談不是結束,而是重新出發的起點,期盼教育不再只是教學,而是對每個生命的回應與同行。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