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地官壽辰大普度 三百餘年三界公爐鎮白河

【記者 張富偉/台南白河 報導】
隨鄭成功渡台三界公爐 客庄內庄信仰核心文物
台南市白河區客庄內庄(今庄內里與外角里)保存一只於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隨鄭成功軍隊渡海來台的三界公爐,這件具有三百餘年歷史的信仰文物,見證了當地開墾史與信仰變遷。三界公爐最初由祖先隨身攜帶渡海,成為客庄內三角頭︰頂角(庄內里)、下角(下角里,民國67年與外角里合併)與外角(外角里)共同奉祀的重要聖物。

▲已有超過三百六十年歷史的三界公爐,是開荒歷史、先民文物,也是信仰根源。(記者張富偉攝影)
日治打壓下的信仰堅守 光復後擲筊分祀
日治時期民間信仰受到嚴格打壓,光復後各庄透過擲筊分祀,後來隨著經濟發展,社會元氣逐漸復甦,頂角新建福呂府祀奉福德正神與呂府千歲,下角建夫人媽廟祀奉臨水夫人,後更名臨水宮,而外角則分得極具歷史價值的三界公爐。由於原本沒有神像金身,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五謝冬祭典時,都需臨時搭建神壇,並透過擲筊選出新爐主將三界公爐請回奉祀。
從流動祭祀到固定殿宇 三官寶殿應運而生
這樣流動性的祭祀方式持續數年後,信眾深感不便,遂發起建廟計畫,民國43年由地方士紳黃吉先生主導,地方人氏捐贈土地,鳩集資金,建成三官宮,主祀三官大帝,俗稱三界公廟,這只具有歷史意義的三界公爐也終於有了固定的奉祀場所,結束了年年更換爐主的傳統,本廟於民國57年更名三官寶殿,民國72年再重建為現在的廟身正殿,民國112年再增建拜殿完工,成為如今的樣貌。

▲三界公爐與三官大帝金身共同祀奉於三官寶殿,見證了三百餘年來白河客庄內的信仰變遷。(記者張富偉攝影)
中元普度結合古禮 三官寶殿續寫新頁
三官大帝俗稱三界公,代表天公玉皇上帝執行天、地、水三界的管理權責,是道教神祗中位階極高的大神。如今的三官寶殿將於2025年9月6日舉辦中元普度法會,結合地官聖誕祈福儀式,不僅延續傳統,法會特別強調「赦罪、祈福、植福」,並推出多項參與方案,包括:
慈悲普度組:供品+金紙,祈求平安順遂
闔家植福組:供品+每位家人金紙+添廟紙料,共修積福
平安米隨喜組:自由捐米,扶弱助貧
結合家庭參與與公益捐贈,讓中元普度不再只是代辦儀式,而是全民共修,祈福植福的善行。
儘管祭祀方式與時俱進,但那只見證歷史的三界公爐仍然是信仰核心,忠實地傳遞「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信仰精神,連接著過去與現在,也歡迎十方信眾共同參與,到三官寶殿「上元接福、中元祈福、下元補福」,廣植福田,吸納福運,共創祥和社會。
- 記者:張富偉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