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分發滿招 赴日移地教學探索建築活化再利用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簡稱文化建築)在今年大學分發中再度滿招,展現課程特色與專業培育深獲肯定。文化建築強調「建築-都市-制度」的整合訓練,並積極將國際案例融入教學,培養學生具備多元視角與創新思維。今年六月底,特別舉辦「文化資產室內空間活化再利用」日本移地教學,由建築系鄭昭民老師帶隊,帶領學生走訪倉敷、尾道、竹原、廣島、直島等地,深入觀摩歷史建築與文化資產再利用的典範案例,探討歷史性建築在失去原有功能後,如何透過創新設計與再生規劃,賦予空間新的社會價值與文化生命。
文化建築指出,隨著臺灣對文化資產保存意識逐漸提升,「活化再利用」已成為當代建築、室內設計與都市再生的重要課題。本課程藉由實地考察與國際比較,讓學生理解不同文化脈絡下的建築保存策略,並訓練其具備空間整合、歷史詮釋與創意設計的能力。
此次行程重點參訪保存完善的倉敷美觀地區及大原美術館、舊大原家宅邸等重要文化財;結合旅宿與商業空間的尾道ONOMICHI U2;具濃厚歷史人文氛圍的福山市鞆之浦與竹原町傳統建築群保存地區;以及直島以古宅再生並結合藝術的「家計畫」,展現建築活化與社區共融的多元樣貌。
此外,師生們還特別走訪由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坂茂設計的下瀨美術館,由館員親自導覽,解說建築如何融合自然、光線與永續理念。學生們在行前即針對各景點進行研究與分組報告,從基地環境、歷史背景、構造工法、空間型態到功能轉化等層面展開分析;實地考察時則藉由觀察與紀錄,進一步理解空間再生後的新用途與社區互動情形。
學生經由移地教學與多樣化的案例體驗,不僅激發歷史敏感度與設計洞察力,更能從建築、室內到都市脈絡全面思考文化資產如何以創新方式延續生命週期。
文化建築表示,這樣的跨國學習過程,有助於學生同時培養國際視野與在地關懷,並將建築專業與文化深度相結合,未來不論在學術研究或實務應用上,都能成為推動建築活化與都市再生的新世代專業人才。
文化建築主任江益璋教授強調,建築系課程設計兼顧理論與實務,並與產業、社區及政府單位緊密合作,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累積豐富經驗。再加上跨域課程、國際交流與移地教學等多元培育模式,使建築系成為眾多學子報考的熱門首選,近年來更是年年分發滿招。
- 記者: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818 15:22:06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