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博館最新線上環景展 獨家收錄獵人與海人的祝禱與神話

國立臺灣博物館今日發布《獵人之徑.海人之道:臺灣原住民族山林與海洋智慧》環景線上展,獨家收錄鄒族獵人安孝明與雅美(達悟)族海洋文學家夏曼・藍波安的訪談,線上語音導覽同時有中文、英文、臺灣台語、捷克語四種語言版本,讓在地與國際觀眾都能輕鬆親近、理解臺灣原住民族文化。
《獵人之徑.海人之道》實體展今年4月16日到9月28日間,於捷克的國家技術博物館展出,現場除了臺博館珍貴的典藏品,及為展覽特別製作的各種展品外,更展示由雅美(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團隊手工打造的拼板舟,以及鄒族獵人安孝明搭建的傳統獵寮,以及多件照片、影音紀錄、模型及虛擬實境(VR)互動體驗。呈現原住民族如何在多變自然環境中發展獨特的工藝、技術與生活智慧,吸引國際觀眾深入認識臺灣。
本次推出的線上展,以720度全景實景拍攝,完整移植實體展場,並搭配多語語音導覽,讓觀眾猶如親臨現場。觀眾可以自由選擇「獵人」、「海人」兩大展區,跟著耆老的聲音,一邊聽祝禱與神話,一邊認識文化細節,展開一段兼具儀式感與知識性的文化旅程。
展覽導覽文本設計成族裡長輩對晚輩說話的口吻,以「孩子」作為敘事視角,引導觀眾在祖靈祈禱與神話敘事間前行。走入「獵人之徑」,可見太魯閣族背籃、泰雅族網袋、排灣族生火工具、卑南族長矛,及魯凱族象徵身分的禮刀,每一件展品都是臺灣原住民族各族群文化的縮影。進入「海人之道」,則能看見拼板舟的誕生過程,從挑選樹材、榫接工藝,到「船眼紋」「波浪紋」「人形紋」的雕刻圖騰,最後以莊嚴的下水儀式完成族群與大海的契約。展覽同時展現雅美(達悟)族飛魚文化與航海知識,從黑潮、飛魚季、星象辨位到海洋永續思維,揭示人與自然互動的深厚智慧。
在「自由探索」模式中,也特別邀請參與展覽的原住民族藝術家分別錄製一段訪談,安孝明在訪談中分享了如何與山林共處、崇敬自然的狩獵知識,以族語述說禱詞;夏曼.藍波安則帶來對大海的哲思,也以族語吟唱傳統禱詞。透過聲音與文字,觀眾不僅聽到故事,更能真切感受到原住民族智慧與生活方式背後的深刻價值;而觀眾也能仔細觀看臺博館典藏臺灣原住民族獵人與海人生活器具或即興創作,像是來自泰雅族佩刀、排灣族木盾、儀式用木雕連杯、木雕人像等、雅美(達悟)族的即興手作陶偶,無一不展現臺灣原住民族獨特美學。這些知識體系不只是日常技能,更是與環境對話的文化資產,值得被世界共同珍視。
臺博館表示,環景線上展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世界各地觀眾都能自由探索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與知識。無論想化身獵人進山,或成為海人下海,只需一支手機或電腦,就能即刻啟程。
- 記者: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925 17:41:38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