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渣當寶的歲月/唐勝一

唐勝一
我從未親手喂過豬,卻對“給哺乳母豬喂豆腐渣好”這句話印象深刻。這段記憶,要從人民公社那“出集體工、吃大鍋飯”的年月說起。
那時,我家有兄妹六人,母親走得早,一家七口的生計全壓在父親肩上,單靠他一個人掙工分,日子過得緊巴巴,是村寨裏出了名的困難戶。雖說生產隊和大隊常會伸來援手,給些補助和照顧,但杯水車薪,餓肚子仍是家常便飯。
那個年代,農村社員做生意常被視作“投機倒把”,可政策對困難戶則網開一面——允許我們靠做點小生意賺錢,再把錢投到生產隊換工分。要知道,工分就是農民的“命根子”,工分多,分的糧食、領的工錢就多,一家人的日子才能鬆快些。
父親瞅准了這點,便向生產隊申請:“我想做豆腐賣,賺了錢就投到隊裏記工分,也好養活兒女們。”社員們一聽,都紛紛點頭:“要得要得!他家就靠老唐一個勞力,孩子又多,太難了,該讓他試試!”就這麼著,我家的豆腐生意開了張,光明正大地避開了“割資本主義尾巴”的風險。
那會兒農村有規矩,各家各戶能養豬,少則一頭,多則兩頭。一來要按上級分配的指標,給當地食品站送“購豬”;二來逢年過節,生產隊會宰幾頭豬分給社員,讓大家能吃上口肉。不過豬不能私自屠宰,得由隊裏統一安排,賣豬的錢也得全交回隊裏,再折算成工分。按規定,我家能養兩頭豬,可父親盤算來盤算去,卻搖了頭:“養兩頭肥豬還不如養一頭母豬呢。母豬一年能下兩窩崽,少則十多頭,多則二十多頭,賣豬崽的錢肯定比賣肥豬錢多,能多投工分,家裏的難處才能緩一緩。”
他拍著胸脯跟我們說:“就養母豬。我家做豆腐有的是豆腐渣,到時候給哺乳母豬喂豆腐渣,豬崽肯定長得白白胖胖,保准是搶手貨,能賣好價錢!”我年紀小,聽不懂這話裏的門道,哥姐們卻一下子明白了,連連附和:“對!母豬吃豆腐渣有奶水,豬崽才長得快、長得精神,到時候不愁賣,我家就能多賺工分了。”
後來,我才知道,豆腐渣對哺乳母豬來說,可是“寶貝營養品”。它能讓母豬身子骨結實,還能催奶,讓母豬奶水足。不過那時候農家條件有限,沒人能給豬喂純豆腐渣,都是摻在豬潲裏——就像給清井水加了糖,豬吃得香,也更有滋味。
其實,豆腐渣是做豆腐的副產品,裏頭滿是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給母豬吃,能讓它胃口變好,吃得多了,營養自然跟上了,奶水不僅多,品質也高,豬崽吃了這般好奶水就會長得快、長得壯。如今聽人說,豆腐渣對人也是好東西,營養豐富能強身,還能幫著預防些小毛病,用處多著呢。
那時候村寨裏的鄉親們,也都知道豆腐渣是個好東西。他們說不出什麼大道理,卻曉得豆腐渣吃著可口,還沒壞處。我們當地有個拿手吃法,是把豆腐渣做成“豆腐渣粑”——架起柴火烘烤得外焦裏嫩,配飯吃特別香;要是和臘肉一起蒸,那股子油潤噴香的味兒,能勾得人口水直流。
因而常有鄉親來我家買豆腐渣。平常日子裏,父親都會賣給他們。可一旦母豬下了崽、到了哺乳期,父親就只能抱歉地擺擺手:“對不住啊,這陣子豆腐渣得給母豬留著,讓它多產奶,豬崽才能長得快。”大多數鄉親都能理解:“老唐家不容易,多賺點工分是應該的,我們再等等。”碰到個別不理解的,父親會在夜裏悄悄送些豆腐渣過去,低聲說:“莫見怪,這點你先拿著,委屈你了。”
我曾不解地問父親:“為啥要這麼做呀?”父親摸了摸我的頭,歎著氣說:“唉——,小屁孩不懂,我家是困難戶,身在矮簷下,要學著低頭,多體諒別人。”
日子一天天過去,我家的豬崽果然沒讓人失望——毛髮光亮得像緞子,皮膚白裏透紅,一頭頭活蹦亂跳的,透著股“精氣神”。 豬崽還沒滿一個月,就被鄉親們搶著預定了。沒訂到的人拉著父親的手說:“唐老爺子,下窩豬崽可得給我留一頭!要不要先交定金啊?”父親笑著擺擺手:“不用不用,我記著呢,下窩一定給你留。”
做豆腐的活兒可一點不輕鬆。泡豆子、磨豆漿全靠人工,父親得推著石磨一圈圈轉,夜裏守著鍋熬豆漿、點豆腐,天不亮就得挑著豆腐擔子去集市上賣。就連我,也有自己的活兒——燒豆漿要柴火,父親常說:“一伢子,你推不動磨,就多撿些柴火回來。”於是,每天上學前、放學後,山上的樹林裏總少不了我的身影,撿滿一筐柴火才回家。哥姐們多著的活計,更不用說。
可那時候,我和哥姐們都不覺得苦——畢竟日子在慢慢變好,能頓頓吃上飽飯,偶爾還能有油炸豆腐當下飯菜,這就夠了。
沒過幾年,父親主動找到生產隊,要求摘掉“困難戶”的牌子。在社員大會上,他說:“各位鄉親,我家現在不用靠補助了,把困難戶的名額讓給更需要的人家吧,他們比我家更難。”
我長大懂事後,還常聽哥姐們誇父親:“爹的腦瓜子真靈!搞集體的時候就敢做生意,還知道用豆腐渣喂母豬多賺工分,我們家才能擺脫困難,真是佩服!”我每次都連連點頭,打心眼裏認同。
可如今再想起這段往事,我的想法又多了幾分。父親的聰明能幹固然值得稱讚,但更難得的是那時的政策也夠人性化——對困難戶多了份體諒,給了我們靠雙手改善生活的機會;還有村裏的鄉親們,看到我家日子好起來,不但沒有半點眼紅,反而還繼續支持父親做豆腐生意,讓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這份人情味,才是那段苦日子裏最值得回味和珍藏。
- 記者:好報 編輯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