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意思是「樹豆」!故宮百年文獻揭地名演變 17世紀就有記錄

[周刊王CTWANT] 颱風「樺加沙」導致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沖進市區,事發至今天(28日)為止,已造成至少17人死亡、7人失聯、93人受傷。據悉,「馬太鞍」在阿美(邦查)族語意為「樹豆」,早在17世紀荷蘭人就有記載,該處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阿美族人久居於斯,16世紀更發展成縱谷中段的強大部落。
國立故宮博物院在臉書粉專透露,Fata'an是臺灣東部花東縱谷中段的部落及地名,阿美族語意為樹豆,可能因為以前樹豆廣布而得名。那裡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阿美族人久居於斯,至少在16世紀更發展成縱谷中段的強大部落,日後不同語言文獻也有所記載。
17世紀,荷蘭人就曾經記錄下Vattan或Vadan的名稱。而18世紀以後的漢字文獻,也可看到「猫丹」、「嗎噠唵」等名稱;19世紀晚期,開始出現了「馬大鞍」或「馬太鞍」的寫法,這些歷史痕跡都可見於本院典藏的地圖及文獻。
故宮博物院指出,1945年以後,馬太鞍一度有「台安」之名,又因光復鄉行政區劃的成立,而有「光復」新名,直到現今。每一種名字,都是Fata'an每次面對時代變化,在不同歷史節點中所留下的足跡。
今年9月,這片土地又再度面臨一場巨變。強烈颱風樺加沙帶來超大豪雨,導致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溢流,大量洪水泥沙重創光復街區,也造成居民生命財產嚴重損失。故宮強調,此刻國人正齊心投入賑災工作,在大家的團結與努力下,期盼一同走過這場百年罕見的重大災害,重整家園,居民早日回歸日常生活。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