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50歲乳癌康復者4成骨鬆 醫籲提升癌後生活
醫療進步,乳癌不再是絕症,但乳癌防治基金會近期公布最新調查發現,逾50歲乳癌康復者高達4成骨鬆;醫師警告,高存活不等於低死亡,呼籲資源投入癌後生活品質提升與重建。
乳癌防治基金會近日舉行2025乳癌大型病友會,匯聚全台超過300名乳癌病友、康復者與家屬,同時公布乳癌治療骨鬆、整體生活品質等調查;針對50歲以上乳癌康復者,發現約有40%檢測出骨質疏鬆或流失,顯示骨鬆風險普遍存在,最常見症狀為背痛、麻木感與骨折。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透過新聞稿提醒,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與病友存活時間延長,「如何活得更好」成為新的關注焦點,癌後生活不僅是身體恢復健康,乳癌防治不只是醫療,更是一段重建人生的旅程,當醫病攜手、用愛同行,癌後的每天都能更踏實、更幸福。
依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年約有萬名婦女罹患乳癌,台灣乳癌好發年齡發生高峰約在45至69歲之間,較歐美年輕約10歲;統計也顯示,早期乳癌5年平均存活率將近9成,有些乳癌第0期和第1期病人的5年存活率更接近100%,而乳癌第4期5年存活率則跌至3成6。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芳銘則提到,今年起,公費乳房攝影篩檢補助擴大至40歲女性,截至目前已有超過104萬名婦女接受篩檢;但必須正視新挑戰,雖然台灣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已超過95%,與世界先進國家並駕齊驅,但整體死亡率卻未下降,甚至微幅上升。
陳芳銘說,台灣乳房醫學會與乳癌防治基金會等共同啟動「台灣乳癌倡議行動」,目標是在2040年前每年穩定降低2.5%的乳癌死亡率,盼以「提升健康意識與篩檢成效」、「確保早期診斷與完整治療」與「落實醫療平權與癌友支持」為3大行動主軸,促進目標達成。
此外,陳芳銘表示,未來盼全國篩檢率自40%提升至60%,推動個人化風險導向的智慧篩檢,讓資源發揮最大效益;針對乳癌治療,呼籲健保給付下一步應以「論質計酬」等指標,確保8成以上早期患者獲得最適切治療,建置「台灣乳癌儀表板」,以智慧醫療與大數據提供身心整合支持服務。
乳癌防治基金會近日舉行2025乳癌大型病友會,匯聚全台超過300名乳癌病友、康復者與家屬,同時公布乳癌治療骨鬆、整體生活品質等調查;針對50歲以上乳癌康復者,發現約有40%檢測出骨質疏鬆或流失,顯示骨鬆風險普遍存在,最常見症狀為背痛、麻木感與骨折。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透過新聞稿提醒,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與病友存活時間延長,「如何活得更好」成為新的關注焦點,癌後生活不僅是身體恢復健康,乳癌防治不只是醫療,更是一段重建人生的旅程,當醫病攜手、用愛同行,癌後的每天都能更踏實、更幸福。
依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年約有萬名婦女罹患乳癌,台灣乳癌好發年齡發生高峰約在45至69歲之間,較歐美年輕約10歲;統計也顯示,早期乳癌5年平均存活率將近9成,有些乳癌第0期和第1期病人的5年存活率更接近100%,而乳癌第4期5年存活率則跌至3成6。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芳銘則提到,今年起,公費乳房攝影篩檢補助擴大至40歲女性,截至目前已有超過104萬名婦女接受篩檢;但必須正視新挑戰,雖然台灣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已超過95%,與世界先進國家並駕齊驅,但整體死亡率卻未下降,甚至微幅上升。
陳芳銘說,台灣乳房醫學會與乳癌防治基金會等共同啟動「台灣乳癌倡議行動」,目標是在2040年前每年穩定降低2.5%的乳癌死亡率,盼以「提升健康意識與篩檢成效」、「確保早期診斷與完整治療」與「落實醫療平權與癌友支持」為3大行動主軸,促進目標達成。
此外,陳芳銘表示,未來盼全國篩檢率自40%提升至60%,推動個人化風險導向的智慧篩檢,讓資源發揮最大效益;針對乳癌治療,呼籲健保給付下一步應以「論質計酬」等指標,確保8成以上早期患者獲得最適切治療,建置「台灣乳癌儀表板」,以智慧醫療與大數據提供身心整合支持服務。
- 記者: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11日電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