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嘉賓融合行 尋訪三明文化歷史根脈與鄉愁/丁倩

丁倩
11月7日寧化踏訪三景記
作為第四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的嘉賓,我們一行人於11月7日前往福建三明寧化,展開一場別具意義的文化探索之旅。此行參訪天鵝洞、客家祖地石壁村與清源國家地質溫泉公園博物館,既領略山水勝景的壯麗,又在人文底蘊中尋找歷史的根脈與鄉愁的溫度。
天鵝洞 —— 山水有靈,鐘乳如詩
天鵝洞位於寧化縣,因洞內潔白的鐘乳石宛若展翅天鵝而得名。洞中共有三層、七大廳、四十九景,氣勢磅礴。石筍林立、石瀑飛流,宛如大自然的雕塑殿堂。我們乘船穿越地底河流,光影在波面間搖曳,洞壁反射出絢麗的色彩,恍若夢境。同行嘉賓無不驚嘆:這是大自然最神奇的藝術品!
客家祖地石壁村 —— 尋根問祖,薪火相傳
接著,我們來到舉世聞名的「客家祖地」——石壁村。村中古風猶存,廟宇牌坊間香火繚繞,鄉愁悠悠。走進客家祖地文化展示館,可透過互動螢幕查詢姓氏來源,每當找到自己的族姓,螢幕便亮起柔光,猶如祖先在時空彼端的呼喚。
展館內陳列著許多珍貴古物:灶台、廚櫃、花轎、雕花木床……令人彷彿回到古時光,感受生活的質樸與溫情。自1995年起,寧化已舉辦31屆世界客屬石壁祭祖大典,兩岸及海內外客家宗親齊聚,莊嚴的獻帛敬祖儀式彰顯出「根、祖、脈」的深厚連結,也展現客家人堅毅不拔、飲水思源的精神。
清源國家地質溫泉公園 —— 地心湧動的熱情
最後一站,我們來到清源地質溫泉公園。泉水高達80℃,自地熱斷層湧出,被譽為「福建第一泉」。在溫泉地質博物館中,我們探索地熱與火山運動的奧秘,並親嘗以泉水煮成的溫泉蛋——香氣撲鼻、金黃誘人。這份「地心的味道」,成為此行最溫暖的小確幸。

▲走訪福建永安復興堡,感受古堡風華與歷史底蘊,追尋兩岸共同的記憶足跡。
11月8日永安感恩寺與復興堡
清晨8點,我們自三明啟程,沿山而行,前往永安市上坪鄉的感恩寺。
感恩寺 —— 雲霧繚繞的靜心之境
感恩寺隱於棋嶺之巔,海拔約1200公尺,四季雲煙流轉、竹影婆娑。寺院原為明代嚴氏宗祠,後因比丘尼釋宗戒施藥濟世而改祠為寺,寓「感恩」之意。如今白牆灰瓦、殿宇清雅,鐘聲悠揚,梵唱回蕩。
金門舞蹈團團長呂曉婷老師率團獻舞〈阿里山的姑娘〉,舞姿輕盈如雲,音樂與佛音交融,現場氛圍莊嚴而溫柔。眾人誠心誦經祈福,為兩岸和平與國泰民安祝願,那一刻山靜心寧,唯餘感恩滿懷。
復興堡 —— 歷史長風中的家國記憶
午後,我們前往永安文龍村的復興堡。厚重的灰牆與蒼老的門額「故園南望」映入眼簾,猶如一幅凝固的歷史畫卷。這座清初古堡,曾於抗戰時期成為中國國民黨台灣省黨部駐地,見證了台胞參與全民族抗戰的英勇歲月。
漫步古堡,殘磚斑駁、石階依舊,歷史氣息撲面而來。從棋嶺雲霧到古堡風聲,這一日的行程,是一場對信念與家國情懷的追尋,也是一份對歷史的深深致敬。

▲台灣參訪代表團在福建寧化客家祖地前合影留念,共同見證兩岸同根同源的客家情誼。
三明之行尾聲感想:
兩天的三明之旅,如同一幅交織著自然、人文與信仰的長卷。從寧化的山水洞景,到石壁村的客家根脈,再到永安感恩寺的佛音禪意與復興堡的歷史印記,我們不僅欣賞到福建內陸的壯麗風光,更感受到兩岸血脈相連、文化共融的深厚情誼。
這趟旅程讓我們明白,文化不僅存在於書卷與古蹟之中,更活在人的心裡——那份對土地的熱愛、對祖先的敬意,以及對和平與共榮的期盼,正是兩岸情誼最真摯的橋樑。(照片作者提供)
- 記者: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