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依法繳稅還遭追殺?睡(稅)在刀口 企業何辜?


【投書】依法繳稅還遭追殺?睡(稅)在刀口 企業何辜?


米惕/海外行銷


在台灣經營企業,除了要面對市場競爭、國際挑戰,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隱形壓力:國稅局。


台灣企業主最怕什麼?不是市場競爭,而是國稅局脅商不成遭「秋後算帳」。不少中小企業主心中都有這樣的疑問:明明依法報稅,卻在數年後收到補稅通知,動輒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究其原因,不是偷稅、漏稅,而是國稅局沿用上世紀的「查帳公式」,以「同業利潤率」推估營業所得。


會計師張進德直言,這種查核方式,至今仍停留在六十年前的思維:以電腦程式判讀帳務數字,認定「存貨過多」、「利息費用過高」就推論企業可能逃漏稅。若帳面數字與官員的「行業標準」不符,企業就得接受補稅,否則將被「查到咪咪帽帽(台語一蹋糊塗)」──讓人防不勝防。結果幾乎十家企業就有十家得補稅,成為企業心頭痛。


國稅局覺得有逃漏稅的嫌疑,但是找不到證據,就找企業來協談(脅商),這種查核邏輯,本質上違背了會計專業。從營業稅著手查核,或許更能真實反映企業的收入狀況,但國稅局偏偏仍依解釋令(稅務案件處理要點)進行脅商,要求企業「自白」,簽下同意書調整收入或成本。這樣的「軟硬兼施」,與三四十年前刑警靠自白破案有何兩樣


然而,企業翻案並非完全不可能。十年前,雲林一戶家庭養豬戶遭國稅局要求課徵營利事業所得稅。業者堅稱自己屬於「家庭自營農牧」,應適用個人綜合所得稅。當時若依國稅局見解,這座全台前十大的自動化養豬場將面臨鉅額稅負,甚至可能被拖垮。所幸地方立委介入,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親自主持協商,最終財政部退讓,確立「家庭牧場」身份。然而這個案例還是歷經三年奔走,才換來公道。


這個稅務事件折射出台灣稅制的兩大問題。第一,解釋令不應淩駕法律。解釋函令原本只是行政機關的輔助指引,如今卻成為國稅局的「尚方寶劍」,企業只能被迫低頭。第二,政策制定與基層實務脫節。財政部高層多半未曾親身經營事業,卻制定出與現實脫節的規定,要求基層稅官執行。最後,稅官成為眾矢之的,中小企業更是「無辜的代罪羔羊」。


政府常說「稅收要開源、要公平」,然而不該以中小企業為提款機。稅收當然應該用在刀口上,但前提是制度合理透明,而不是讓稅局在模糊地帶任意操作。當補稅成為「績效」來源,企業就成為被宰的刀口。這不僅打擊創業者的信心,更讓企業主心生疑懼,乾脆選擇低調甚至縮小投資規模。長此以往,受傷的不是某一家企業,而是台灣整體經濟的活力。


財政部與國稅局若真要杜絕爭議,應做的不是繼續強硬補稅,而是徹底檢討現行查核制度。首先,應公開「同業利潤率」數據來源與計算方式,讓企業能事先比對、調整,而非事後遭重罰。其次,應引入現代化的稅務評估機制,例如參考產業實際財報數據、國際轉讓訂價準則,建立更科學、更動態的標準。最後,應設置中立透明的申訴平台,避免企業陷入國稅局「球員兼裁判」的困境。


中小企業不求特權,只求一個合理的遊戲規則。依法納稅,本該是最基本的社會契約,如今卻演變成一場「合法卻不安全」的稅務風險。當制度不合時宜,當查核方式仍停留在半世紀前,最終受害的不是某一群企業主,而是台灣經濟本身。國稅局該回應的,不只是補稅的數字,而是企業主的疑問:依法繳稅,為什麼還要被補?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財政部臺北市國稅局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投書】從檢舉魔人到羈押魔人 司法的程序與證據底線不能失守


【投書】中小企業的無奈與無辜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