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聖專欄】當AI替人說話:鄭麗文與國民黨的誠信考驗
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中國國民黨的黨主席選舉,原本應該是一場思想的交鋒與理念的辯證,卻意外被「AI數字人」這個原本屬於科技與行銷領域的產物,推向了一場資訊操控與輿論倫理的爭議中心。這場爭議的主角,並非在野黨之外的對手,而是黨內候選人之間彼此的指控與質疑。
郝龍斌指出,某候選人團隊結合了「境外網軍」,甚至與中國大陸的新媒體公司深度合作;而張亞中進一步揭露,這些所謂的「AI數字人」不僅聲音相似、立場一致,還大量出現在各個網路平台上,形塑出一種「聲量壓制」與「勝選假象」的氛圍。這不是空泛的陰謀論,而是具體的技術現象。
一、從「境外勢力」到「技術代理」——張亞中與郝龍斌的不同焦點
郝龍斌的問題意識仍延續過去民進黨選舉中的典型敘事:有人操控輿論、有人在背後出資、有人利用境外力量介入。這種說法在政治上具備動員效果,但相對模糊。
相對之下,張亞中的觀察更貼近實務。他指出,這並非單純的「中共介選」,而是台灣某些參選人委託的行銷團隊,為了節省成本,轉而外包給中國大陸的AI內容製作公司。
這樣的模式在商業上極為常見——AI數字人影片製作、聲音克隆與語音合成服務在大陸平台上價格低廉、產量驚人;而當這些內容被大量輸入台灣選舉市場時,就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聲量幻象」。
張亞中看見的是技術與政治的結合正在侵蝕選舉倫理:候選人不是靠真實發言、真誠理念去爭取支持,而是透過演算法與AI生成影像打造「民意假象」。
二、鄭麗文的回應:一句「不要對號入座」的政治語言
面對質疑,鄭麗文選擇以「不要對號入座」、「黨內要團結」作為回應。這種說法在政治上極為熟練,既不承認也不否認,反而藉由呼籲團結來轉移焦點。
然而,對於一個正試圖重建社會信任的政黨而言,這樣的回應,恐怕無法讓黨員與民眾信服。
若真的清白,最好的方式就是公開說明合作團隊、合約內容與影片來源,而不是用「不對號入座」作為防火牆。更弔詭的是,正因為這樣的回避,反而讓人「不得不對號入座」。
張亞中形容這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式的態度——這句話或許嚴厲,卻點出了核心問題:當候選人對輿論操控的質疑視為政治攻擊,而非道德警訊時,整個政黨就會在灰色操作中失去自我約束。
三、AI選舉的倫理黑洞:藍綠都逃不掉的未來問題
從2018年開始,民進黨的「1450」網軍系統已成為社會議題;如今2025年,國民黨也傳出「藍色1450」的疑雲。這並非單一政黨的墮落,而是整個政治環境在「聲量導向」、「情緒演算法」驅動下的必然結果。
AI技術讓「假訊息」變得更擬真、也更便宜;演算法讓「重複內容」得以快速放大,成為主流輿論。而當這些技術被用來操控黨內選舉時,問題更為嚴重——它不僅影響選民認知,更瓦解了黨員對公平競爭的信任基礎。
張亞中的呼籲,實際上是一種制度性警鐘:他要求黨中央設立透明調查機制,呼籲境外公司停止參與、要求候選人公開聲明。這種呼籲不僅是選戰策略,而是一種理念——「正直比勝選更重要」。
四、從「團結」到「誠實」——國民黨的真正考驗
今天的國民黨面臨的,不只是選舉的勝敗,更是價值的存亡。當選舉成為聲量遊戲、AI造勢成為新武器,黨內若沒有人願意說出「不可以」三個字,那麼這個政黨即便贏得了主席,也輸掉了靈魂。
張亞中說:「我們的黨徽是青天白日,要選一個人格屬於青天白日的人。」這句話,並不是文宣口號,而是一個對照。如果黨內選舉都容許假訊息與AI操控滲透,那國民黨又有什麼資格去批評民進黨的1450文化?
政治競爭需要激情,但更需要誠實。AI與網軍的技術可以製造短暫的輿論高峰,卻無法建立長久的信任。國民黨若要重生,必須從這場「AI風暴」中找到自我淨化的勇氣。
結語
科技不該取代良知,聲量不能掩蓋真相。國民黨這場黨主席選舉,或許會被歷史記住的不只是誰勝誰敗,而是誰在AI操弄的洪流中,還願意為「真實」與「公義」發聲。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片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何啟聖專欄】檢驗黨主席的道德人品 —— 鄭麗文無從迴避的三大疑問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何啟聖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