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聖專欄】當AI取代人心:中國國民黨黨主席選舉的民主試煉


【何啟聖專欄】當AI取代人心:中國國民黨黨主席選舉的民主試煉


何啟聖/資深媒體人


AI技術的進步本是人類智慧的延伸,但當它進入政治,尤其是被用來引導輿論、製造聲量時,問題就不再是技術層面,而是倫理層面。國民黨主席選舉引發的「AI數字人風波」,正讓台灣民主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考驗——當虛擬人開始代替真人說話,誰還能分辨政治的真與假?


一、當AI取代了人,政治說服變成「演算法遊戲」


選舉本質是一場政治溝通——候選人以言行說服選民,民眾根據認同與信任作出選擇。但AI數字人的出現,卻讓這種真實互動出現斷裂。AI可以模擬聲音、表情與情緒,用完美的語調講出「最動聽的話」,不會失言、不會疲倦,甚至能根據數據即時調整話術以迎合受眾。表面看似創新,實際卻是政治說服的自動化與人格空洞化。


一旦政治人物的真實發言被AI生成的「虛擬說服」取代,民主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基礎——真誠與責任。因為人說的話能被檢驗,AI說的話則只是演算法的結果,誰來負責?


二、「AI介入選舉沒什麼」的說法,是對民主的輕慢


有人輕描淡寫地說,使用AI數字人介入選舉「沒什麼大不了」,只要不造假、不違法,就是一種新型態的宣傳工具。但這種看法恰恰暴露了對民主倫理的麻木。


首先,這是「技術中立」的錯覺。AI的運作背後是演算法與指令者的意圖,在商業行銷裡它是說服消費者,在政治裡它是說服選民。當政治說服被自動化、被量產,政治溝通就從「人格與理念」變成了「機器與運算」。


其次,這種態度掩蓋了資訊不對等與權力集中的現實。有資源、有技術者能以海量內容壓制對手,形成聲量霸權。這不是公平競爭,而是「演算法造王」。


再者,AI數字人還帶來責任逃逸的現象。當AI影片散布偏頗或誤導訊息時,候選人可以說「那是AI生成的」、團隊可以說「那是外包的」,最後沒人需要道歉,沒人需要面對。這樣的模糊責任,正是政治誠信的毒藥。


最可怕的是,這樣的「沒什麼」態度正在告訴社會:


「真實不再重要,只要看起來像真的就好。」當人民的信任建立在擬真影像與人工語音之上,我們就不再是公民,而是被演算法哄騙的觀眾。


三、AI製造的「民意幻象」,將淹沒真實討論


AI生成內容有一個特點——快、量大、重複性高。它能在短時間內製造上千支影片與留言,傳遞同樣立場與情緒,形成「共識幻覺」。社群平台演算法會進一步放大這種假共識,使少數意見看似主流,真實聲音反而被邊緣化。


這不僅是資訊操控,更是認知戰的內化。人民以為「大家都這樣想」,而放棄獨立思考。這樣的「假民意」比假新聞更致命,因為它不是謊言,而是被技術強化的群體幻覺。


四、民主政治要防範的不是AI,而是失去「人味」的政治


AI不會毀掉民主,人對AI的態度才會。當政治人物把選舉交給演算法、把說服交給虛擬人、把理念交給技術公司時,民主就變成了冷冰冰的表演。


真正的民主從來不是看誰的影片多、誰的聲量大,而是看誰敢誠實地面對人民,說出心中的信念。AI可以協助表達,但不能取代誠實;它可以製造聲音,但不能取代良知。


結語


AI數字人的介入,不是科技創新,而是政治誠信的試煉。如果今天我們覺得「沒什麼」,明天我們看到的每一場辯論、每一段談話、甚至每一張笑容,

都可能是AI生成的幻影。


民主的真實,不會被暴力摧毀,而會被幻象吞沒。面對AI時代,我們要學會的第一件事,不是如何使用它,而是如何仍然保有人心。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何啟聖專欄】當AI替人說話:鄭麗文與國民黨的誠信考驗


【何啟聖專欄】檢驗黨主席的道德人品 —— 鄭麗文無從迴避的三大疑問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