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創漫畫集《集合》 走進陳澄波與台灣的植物創作世界
2025年為台灣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過往我們從嘉義的街景、白色恐怖的故事,認識了陳澄波的畫作。然而,他的作品也含有許多早期台灣自然風貌的觀察。在他的筆下,有台灣的潮流、季風以及豐富的地形。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於去(2024)年底舉辦「臺灣島與我們」系列講座,期望大眾透過陳澄波的作品,重新打開欣賞畫的眼睛。
「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第二座森林」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的台灣原創漫畫集《集合》,是一套以台灣歷史故事為基礎創作的漫畫集。在第12集的《霧之森》,即是以台灣早期的植物獵人為原型,講述長久以來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同時,由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共同策展的《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也有相關議題的討論。
「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第二座森林」,去(2024)年11月30日在《霧之森》的推廣講座中,《集合》漫畫編劇黃博鈞認為,就如同陳澄波筆下的風景,也都是獨一無二的。他舉陳澄波的畫作《阿里山遙望新高山》為例,阿里山的面貌百百種,但是陳澄波畫面中的樹木和景框,都是精心挑選。在1935年的當下,陳澄波畫出心中的那一片山林後,再沒人能複製同樣的景色。
《相信樹的人》作者鄒欣寧則從「植物如何被命名?」開始,講述漫畫背後的創作故事,以及他們對植物與人的觀察。
藉由其他老照片以及敘述,黃柏均帶參與者一起體會陳澄波理解的世界與山林,與創作時的心路歷程。他展示陳澄波的家庭老照片時指出,照片上是陳澄波在阿里山上與工作協助者,以及家人們的合影。「我相信他到阿里山上時,一定也有些感觸和回憶」,而我們才能看見陳澄波在記憶片段中,擷取出的自然美景。山林是一個可以接納任何人的存在,「如果你懂的感受,懂的欣賞,它就會對你產生意義。」黃博鈞補充。
漫畫以外的故事 威爾森與山林的對話
除了創作背景的思考與解釋外,漫畫中的故事設定與背景理解也是重要環節。在漫畫中,日治時期的「植物獵人」威爾森(Ernest H. Wilson)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他是英國傑出的植物採集者,在十幾年的職業生涯中,走遍中國、朝鮮、日本與台灣,發現了許多珍貴的物種,現在也還留在重要的研究機構中。
鄒欣寧從歷史照片,以及現有的資料,看威爾森過去所面臨的風景,也補充漫畫外的故事。威爾森在日治時期走進的山林,除了有許多非人物種外,還有進行著不同工作、背景的人們。像是林業的發達,雖然砍伐了許多樹林,但也一同帶動了台灣的許多產業。
在鄒欣寧展示的歷史照片中,有日治時期長官巡視的畫面,就如同在漫畫《霧之森》中,人物除了有採集者、日本長官外,還有「森族」。這也意味了在當時的阿里山,有包括鄒族、布農族、客家人、閩南人等不同族群⋯⋯都在當時的時空下,與威爾森等人互動。
鄒欣寧也提起,森林中還有更多「創作的人」,「像是陳澄波,還有可能會有當時代的其他創作者,像是人稱新高伯的高慶綿⋯⋯聽說他上去一千次,每次上去都會拍照。除了陳澄波用繪畫方式,還有人用攝影⋯⋯」鄒欣寧也在演講中意外發現,陳博鈞展示的陳澄波畫作中,也有高慶綿的「新高攝影館」,她驚喜的說:「也許陳澄波和高慶綿真的相遇過!」
「如果真的對山林感興趣,我也鼓勵大家多與在山林中的人事物,產生更多互動。」鄒欣寧呼籲,不管在哪個時代,都可以與自身週遭的自然環境,產生更多的連結,理解更廣袤的山林環境。
- 記者: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廖芷瑩報導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