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每天用掉13萬桶廢棄食用油 SAF原料陷供應瓶頸

永續航空燃料是從生活廢棄物、水處理廠污泥、農業植物碎屑等提煉出的生物原油,是一種可取代傳統航空燃料的低碳燃料。SAF 最主要的原料為廢棄食用油,透過加氫處理轉化為航空燃料。根據歐洲統計,現在大部分的廢棄食用油(Used Cooking Oil, UCO)來自餐飲業,只有約10%來自家庭。
據《中央社》報導,今年台灣迎來「SAF供應元年」,日前三大國籍航空公司(長榮航空、中華航空、星宇航空)更首度在國內添加SAF,也迎來航運業重要里程碑。
根據民航局決議,我國2030年航空公司要於國際線使用5%的SAF。國內企業如台塑、中油無不加快腳步,預計透過發展回收廢棄食用油或藻油技術自產 SAF。
台灣廢棄食用油回收公司永瑞實業與食品大廠泰山、餐飲業漢來美食、速食業頂呱呱炸雞,以及清潔服務業、石化業等廠商合作組成上中下游,從收集廢油、精煉到供應給航空業,打造台灣第一個跨領域 SAF 生態系,預估可減少約八成的碳排放。此外,永瑞實業更透過 AIoT 智慧回收技術建構產源履歷,成為台灣首家獲得永續航空燃料認證的廢油回收與處理公司。

廢棄食用油供應吃緊,產業應用恐受衝擊
在國際上,美國、歐盟近年來則大量進口廢棄食用油來生產SAF。根據歐洲環保政策智庫「運輸與環境」(T&E)統計,2023 年歐洲使用將近 700 萬噸(約13萬桶)的廢棄食用油作為生質燃料,雖然並非完全用於製作SAF,主要用途為汽車與卡車的混合生質柴油。該用量幾乎是2023年歐洲實際回收量的八倍,顯示廢棄食用油的供應速度遠不及需求增長。
雖然SAF還在起步階段,整體規模尚小,但需求卻在短短兩年內成長了八倍。其中約八成的SAF,是以廢棄食用油為原料。
為了填補供應缺口,歐洲和美國近年大舉向中國、印度、馬來西亞進口越來越多的廢棄食用油。2023 年,三國合計收集了400萬噸廢棄食用油,其中又以中國為最大宗,占比超過四分之三。
然而,問題來了。根據T&E分析,馬來西亞廢棄食用油的出口量竟高於國內回收量的三倍,數據出現重大落差。而中國雖然數據一致,但考量到其龐大的地溝油內需市場,實際上仍可能有大量廢棄食用油被留在國內使用,因此引發外界合理懷疑,出口數據可能將部分新鮮植物油誤標為廢棄食用油。
在歐洲提供的高額補貼與獎勵之下,更應留意「規模性造假」(fraud at scale)狀況,亦即出口國是否蓄意透過誤標或偽造,以獲得更高的補助與利潤,進而導致資源錯置與油品浪費。
另一個問題是,SAF 對廢棄食用油的需求不斷提升,是否擠壓其在其它產業的既有應用?
除了生質燃料外,廢棄食用油也廣泛應用於各類產品,例如表面活性劑、潤滑劑、化妝品及動物飼料等。根據日本全國油脂事業協同組合聯合會(全油聯),日本廢棄食用油的主要銷售用途為動物飼料,再來才是工業、燃料用途。
歐盟和英國推動綠色燃料政策,美國、中國、日本也訂下更高的SAF使用目標,廢棄食用油的供應壓力勢必進一步加劇。美國目標2030年前將SAF使用量提高為目前的三倍;中國則預計使用2~5%的SAF於混合燃料中;日本則希望2030年底前,國內航空公司的 SAF 燃料佔比達 10%。

永續健康趨勢崛起,廢棄食用油產量恐下滑
隨著航空燃料的需求急遽增加,當今的廢棄食用油的回收應用機制勢必受到衝擊。而在健康永續趨勢之下,營養學家、政府也積極呼籲少油烹飪,例如使用翻炒、燒烤、蒸煮和氣炸等烹飪手法,以減少油耗。
台灣衛福部食藥署提出的餐飲業食品相關事業廢棄物減量策略方案及建議管理運作方式,便建議餐飲業者設計少油炸菜單,以減少廢油產生。當全球整體減少廢棄食用油產生,不僅可能因產量減少、衝擊回收應用機制,更可能難以因應全球規模的SAF長期需求。
面對未來原料風險,台灣已開始開發廢棄食用油以外的提煉技術。台灣新能源公司台塑新智能從大量的工業廢水看見商機。他們與國立成功大學開發微藻基因資源庫,對不同微藻進行物種鑑定、蛋白質組成、抗氧化能力等分析測定,運用微藻淨化水質的特質,在工業廢水中養殖微藻,等微藻長大,再從微藻中提煉出藻油,整個生產過程堪稱循環經濟的典範。
隨著全球減碳壓力日益升高,SAF 的需求持續攀升,如何確保原料來源的穩定性和永續性,避免資源錯配,加速創新技術,在減碳效益與環境永續間取得平衡,將是推動全球永續航空、發展 SAF 的重要課題。
- 記者:共同企劃:低碳生活部落格、環境資訊中心;文:楊軒妮(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