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停電怎麼辦?溝通工具設計師看社區氣候韌性:退一步,看得比較廣

「這幾天水位可能要上來了」,採訪這天,雪梨壟罩在雲層下,暴雨將至。曾參與多個能源設計方案的高峰(Chris Gaul)流露出擔心。


我們跟高峰約在咖啡館見面,希望了解澳洲人對能源韌性的想法。沒想到,接下來幾天新聞畫面上不斷播出的是,500年一遇的暴雨襲向新南威爾斯州,半年的雨量在3天狂瀉而下,許多城鎮泡水,近5萬人受困。




高峰說,暴雨越來越頻繁,是許多人的傷痛記憶,但當被問到,社區該做些什麼時,卻被許多專業術語阻礙,陷入「要做這個、要做那個」的關卡。高峰的專長是視覺傳播,他用設計來提醒大家,「慢一點、退一步」,答案或許會更清晰。


慢一點、退一步


現代人離不開電,但天然災害常導致長時間停電。對於急於求救或尋找親人下落的人來說,停電不是生活不便的問題,而是希望之所繫。


想創造一個遇到災害也「不停電」的社區,方案大抵是太陽能、社區電池、微電網、緊急通訊系統等。不過,社區的軟硬體條件有別、需求也不同。專家團隊找上高峰,希望藉著他的設計,協助社區找到適合的方案,工作坊溝通工具「能源Ready」(Energy Ready Toolkit)因此而生。


「我記得一位女士這樣說,『那天是聖誕節,因為野火,我沒辦法打電話給我丈夫。我非常擔心,不知道哪裡能找到他。』」高峰分析說,這句話看似是電力問題,實際需求卻是連繫。



天災停電怎麼辦?溝通工具設計師看社區氣候韌性:退一步,看得比較廣

高峰(Chris Gaul)認為,討論氣候韌性的過程不能忽略人真正的需求,以及文化背景的因素。攝影:鄒敏惠


「很多人認為設計就是讓東西看起來漂亮或美觀。我認為設計是理解情況,特別是理解複雜的情況。」


設計之初,團隊安排了六個社區的訪談。高峰和政府及學者一起工作,他們的共同目標是促進人們展開對話和溝通,「一邊是很多的人情道理,一邊是厚厚的技術資料。」居民有很多想法,但現實未必能達成,有些地方不能建微電網,有時費用高昂。「有個小鎮叫海菲爾德(Hayfield),他們花了100萬做微電網,最後卻發現行不通。」


但老派作法有時也管用,以前的人用電話樹(phone tree),由一人打給多人,每個人再聯繫其它人,也能形成聯繫網。


就像高峰時刻提醒的——「退後一步,看看這裡、看看那裡,或許能找到其他方式。」


科技之外:什麼對你最重要?


澳洲是個多元社會,來自各國的移民、原住民族住在同一個社區。每個社區的文化背景、地理特性不同,優先想解決的事項也不同,「能源Ready」希望找出「社區共創、為社區而做」的方案,從人出發,才可以看到更多可能。


高峰說起一項調查用水管理的計畫,一位屋主明知漏水卻遲遲不修理,工程師百思不解。訪視後才發現,在這個穆斯林家庭裡,女主人寧可水管漏水,也不放心讓陌生男子進屋修繕。



天災停電怎麼辦?溝通工具設計師看社區氣候韌性:退一步,看得比較廣

社區需求不同,適合的氣候韌性方案也不同。藉源Ready工具箱希望能協助討論過程找到適合的方案或優先順序。圖片來源:雪梨科技大學(UTS)永續未來研究所研究。(本圖非cc授權/限本文使用)


高峰喜歡讓他設計的情境更加真實,藉由細節拼湊出社會的全貌。他來過台灣,喜歡這段生活,在他設計的一個未來用水評估方案中,他巧妙的納入台灣家庭,屋子裡還有個大同電鍋。


僅會一點中文的高峰,當時住在台南一棟五、六十年代的小公寓,和上了年紀的房東靠比手畫腳溝通。異國生活讓他在跨文化設計上體認更深。他認為,無論台、澳,甚至世界上其他國家,達成真正的社區參與都是一大挑戰。


韌性有很多層面,需求也五花八門,但高峰關心的問題並無二致——「什麼對你來說真正重要?你感覺如何?你擔心什麼?你希望什麼?」


「但沒有人問這些」,大家想快點找到答案,討論時總聚焦在哪個電池最有效、哪個設備要花多少錢。他擔心地說,「很多時候,進展太快,反而會做出不適合的決定。」



天災停電怎麼辦?溝通工具設計師看社區氣候韌性:退一步,看得比較廣

風暴、野火、熱浪、洪水來襲,如何建立氣候韌性的社區,並沒有統一的答案,需要不斷的溝通與討論。圖片來源:Parallel Lines。(本圖非cc授權/限本文使用)


※ 更多故事與專家意見,請持續關注【光電日不落:澳洲社區電池開箱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