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走砲郭智輝成為壓倒賴政府最後一根稻草?
【威傳媒政治中心報導】
賴清德政府近期在內政與經濟議題面臨嚴峻挑戰,施政支持度持續下滑。最新民調顯示,滿意度僅剩28%至33%,不滿意度飆升至54%至55%,甚至政治大本營台南也出現不滿比例超越滿意的罕見局面。民眾不滿焦點除物價、就業與生活品質外,近期台美關稅談判進展不彰及政府在公共危機應變不足,更是助長民怨。
2024年底至2025年初,美國以「對等關稅」為由,對台灣多項出口產品課徵20%至32%懲罰性關稅,重創電子、鋼鐵等關鍵產業。雖然政府成立跨部會談判團隊並提出加碼採購、強化海外布局等對策,但效果有限,超過半數民眾對處理結果不滿。

爭議在8月13日達到高峰。經濟部長郭智輝在能源論壇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目前已將美國加徵的32%關稅暫降至20%,但若要繼續降稅,代價須參考其他國家經驗,「檢驗後會發現就是加碼投資、加碼採購」,並推論「越晚講,付出的成本會越高」。郭舉例,日韓將25%降至15%需投入3500億至5500億美元,若台灣也要降至類似稅率,可能需投入約4000億美元。此言引發外界解讀為,政府談判延誤導致台灣須付出更高代價,等同認證談判團隊失職。更有批評指出,台灣在台積電已有投資承諾時便降至32%,卻是亞洲最後一個公布進展的國家,「第一個下跪,最後一個宣布」。
郭智輝更因多次失言再添政治風暴。資深媒體人周玉蔻重砲抨擊其「昏庸無腦」,質疑其是否適任部會首長。周指出,郭先前回應屏東核三延役民調時,用「拿掉敦親睦鄰費看他們還支持不支持」等語,等於羞辱地方民意,暴露中央與地方的溝通斷層,這次關稅發言則是再次重創政府形象。
同時,賴政府仍將大量人力與資源投入防堵即將到來的大罷免案,施政重心被質疑偏離民生需求。中小企業主批評,貿易逆風與電價問題影響深遠,政府卻在政治防守上用力過猛。災害應變也出現漏洞,7月丹娜絲颱風重創中南部,多地物資派送延遲、救援緩慢,讓政府公共安全與危機管理能力再受考驗。 綜合政經情勢,關稅談判爭議凸顯談判效率低落、透明度不足與內部溝通失當,進一步加深外界對政府經濟施政的不信任。專家警告,若無法在短期內降低關稅與改善談判策略,台灣產業將陷入更大壓力,賴政府執政根基亦恐受到長遠衝擊。
圖片翻攝自FB
(資料來源:威傳媒新聞-WinNews)
延伸閱讀:
- 記者:威傳媒Max
- 更多政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