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琦專欄】可否先承認中華民國再說
胡文琦/親民黨發言人
就在「卸任」的前英國首相強生,用台灣接地氣的俗諺「哩賀」問候大家地出席凱達格蘭學校演講時,再次讓人感到賴清德政府執政「浮面工程」的無奈與無能。猶記之前同樣「疑似『來撈錢』近新台幣2500萬」的,還有另一位前英國史上最短命女首相的特拉斯,而更令台灣難堪的是,特拉斯前腳一走就立馬傳出她遊說英國政府「加速」對中國大陸出口軍火云云。沒想到,不曉得是否是台諺的「吃好倒相報」?現在又輪到一個同樣是「名聲不怎麼樣」的「脫歐強生」,不曉得又拿了多少數額的新台幣?隨口「口惠而實不至」的口號再次企圖忽悠台灣賴政府?
因而,筆者此番要真心誠意的感恩一下現任官員、讚嘆現任官員的挺台言論。據悉,外電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現任英國國防大臣希利(John Healey)強調,如果台灣海峽爆發衝突,英國已經做好在太平洋地區投入戰鬥的準備(Britain is ready to fight in the Pacific if conflict breaks out over Taiwan),想當然耳的,此一報導立即獲得我外交部與國防部的高度歡迎,外交部發言人蕭光偉對英國政府能公開表達共同維護印太區域和平與穩定的決心表示肯定,國防部長顧立雄則強調,希利的發言顯示全世界對中共威權主義的擴張感到憂心,我國應戮力加強提升戰備整備。
然而,果若細究該一報導「完整的原文與原意」後,誠如人工智慧ChatGPT所分析指出,在英式英語裡的fight for Taiwan和fight over Taiwan具有不同的意涵與程度差別,fight for是明確表達出支持與協防、保護台灣的立場,積極地展示出站在台灣這一邊的態度.例如「願意為了台灣的自由或民主而戰」就會使用fight for。至於fight over Taiwan,則是基本圍繞在台灣的控制權、地位或歸屬問題而戰,強調台灣是引發衝突的戰略焦點或爭端來源,因此「使用fight over「並非明確表態支持誰」,而是表示英國可能因區域局勢而介入戰爭,屬於較為中立的語氣云云。
坦白說,站在維護中華民國的國家主權尊嚴與廣大人民利益上,筆者對此次終有「現任」的外國官員,發表有利維護台灣安全的看法自是十分肯定與認同無誤,而不是每每都似乎後知後覺或是大夢初醒般在「卸任」後才敢才會才能「大膽的真情流露?」。因而,筆者必須烏鴉的說一下真話,其實不管是fight for Taiwan和fight over Taiwan兩者間不同的含義外,果若英國真的「有心也有guts」的話,就應先有道德勇氣與實事求是精神的先承認一下「中華民國的事實存在」,不是嗎?否則,這種近乎「一中各表各取所需」的技術性發言,還真的是有點為德不卒啊。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胡文琦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