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網室、批發市場:餐桌上的台灣「菜歷史」

隨著颱風季節來到,你也在市場或生鮮超市搶過青菜嗎?從產地到菜籃的日常,背後其實連結了台灣百年的蔬菜故事。1945年至今日,隨著農業技術、運輸產業、與產銷通路的演進,台灣的青菜產出也經歷了從被動適應自然氣候,到積極調整技術,主動克服氣候的重大轉變。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於上(7)月12日舉辦「文化問。診」系列講座,首場以「青菜從哪來——臺北市郊的農業生產與消費」為題,長期研究台灣蔬菜歷史的東吳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曾獻緯,帶領觀眾從台北近郊到高山農場,回顧台灣人與青菜的地理、氣候與市場互動史,看見餐桌上的「菜文化」。




颱風、網室、批發市場:餐桌上的台灣「菜歷史」


從颱風、網室、批發市場,曾獻緯帶著民眾認識台灣百年蔬菜史。攝影:李旨耘


台北近郊蔬菜難抵颱風,高山高麗菜順勢興起


曾獻緯出生於南投農村的茶農家庭,家中種茶之外,也種植芋頭等旱作作物,並透過農會進行共同運銷與拍賣。他自小觀察農民比對簿子、關注價格,進而思考:蔬菜的生產與消費究竟如何連動?


曾獻緯指出,台灣蔬菜種植可分為三類:一為家庭式栽種,以自給或物物交換為主;二為中南部的大面積農藝式栽種,多在水稻收成後進行;三為專業性栽種,如士林、三重、蘆洲等台北近郊地區,全年供應蔬菜。


曾獻緯表示,早期交通不便,鄰近都市的生產地碰到颱風來時,蔬菜總會供應不足,政府因此曾嘗試多種方式改善內需市場。1945年至1949年,台灣曾從中國進口白菜、荸薺、番茄等;1950年代後,台灣轉而透過外交途徑向印度、印尼、泰國等熱帶國家尋求耐熱蔬菜品種,但這些國家也面臨同樣的供應不足問題。因此,政府轉而利用台灣多變的自然環境,特別是高山涼爽的氣候種植蔬菜。


高山蔬菜種植可分為準高冷地(650到1000公尺,如楊明山、竹子湖)和高冷地(1000公尺以上,如梨山、福壽山、清境農場)。曾獻緯表示,竹子湖早在日治時期就已開始推廣蔬菜種植,戰後政府提供免費肥料、種子、農藥、噴霧器等誘因,並改善水源(開水溝、蓄水池)和修建農路(方便卡車運輸),甚至補助大型農具,成立蔬菜生產隊,逐步擴展到湖山、金山等地,以供應台北市夏季蔬菜需求。


曾獻緯提到,1950年代,在山區開闢中橫的開路工人因缺乏蔬菜,身體健康也受到影響,梨山農場等高山農場因此誕生。這些高山農場種植的蔬菜及溫帶果樹(如蘋果和梨子),在供應山區需求足夠後,便運往城市販售,甚至出口到香港或新加坡等地。


前進東南亞 克服氣候限制的網室蔬菜


高山雖氣候涼爽,適合夏季蔬菜生長,但面臨霧氣重、濕度高、病蟲害多與交通不便等問題;而平地則因夏季高溫多雨,常有病蟲害與雨水沖刷導致作物損害的情況。為穩定夏季蔬菜供應,政府與農民積極發展新型栽培技術,網室蔬菜栽培也漸興起。


1960年代,隨著台灣塑膠工業的興起,農政單位與農會開始推廣以PVC塑膠布與塑膠網搭建網室,並發展出育苗、保溫罩與種植隧道等多元栽培模式。曾獻緯提到,網室的設計能有效遮雨遮陽、防止病蟲害,並提供穩定的育苗環境,也提升產量與收益,除了吸引更多農民投入外,也曾反向輸出技術至日本琉球。


在政策推動方面,政府初期提供網具與布料補助,並從台北周邊逐步將網室技術推廣至彰化、雲林等中南部蔬菜主產區。高速公路的開通更進一步提升運送效率。然而,曾獻緯也表示,網室技術雖帶來產能與收益的提升,卻也伴隨塑膠廢棄物的環境挑戰,凸顯農業現代化與環境永續之間的矛盾。


台北市蔬菜批發市場 打開透明採購的大門


台北中央市場自日治時期起即為蔬菜流通重鎮,初採議價與拍賣制度,戰後延續此機制,但農民依賴代銷行口商,常被壓價。但曾獻緯表示,也因為市場擁擠、交易外移,反而發展出灰色地帶的行口交易。政府曾在華江設立定價新市場,盼改革流通體系,卻因行口商反制失敗,反映蔬菜市場改革之艱難。


有鑑於此,政府於1974年成立「果菜運銷公司」,重新導入拍賣制度,將行口商轉型為承銷商,使販售流程更為透明。拍賣原本預期全台推行,但最後以台北實施最完整,此新制度落實後,台北果菜批發市場逐步成為全國流通的核心平台。


台北近郊如士林、三重、蘆洲早年為主要蔬菜供應地,後因都市化壓縮耕地,生產逐漸南移,並發展網室技術與仰賴高速公路配送,成為北部穩定供應來源。蔬菜由產地運至果菜公司拍賣,再分銷至市場,拍賣制度漸透明,然而,此改變依然還是有因天氣狀況而有的波動,且因此要外銷也不易。




颱風、網室、批發市場:餐桌上的台灣「菜歷史」


曾獻緯的報告中左圖為「菜土」時,農夫將菜鏟掉;「菜金」時,每樣葉菜類的價格則是飆漲。攝影:李旨耘


價格波動「菜土菜金」 台灣人如何建構菜文化?


日治時期及戰後初期,蔬菜攝取有限,多以自種或醃製為主。曾獻緯表示,直到1960年代後,隨著新鮮蔬菜供應穩定,都市消費者開始大量攝取蔬菜,視其為健康與生活品質提升的象徵。特別是葉菜類因其營養價值與鮮綠外觀,逐漸取代根莖類與醃菜,成為人們購買蔬菜的首選,「蔬菜就是葉菜」的觀念也因此成形。


然而,葉菜類的高需求與易受氣候影響的特性,使得台灣夏季蔬菜市場長期陷入「菜土菜金」的循環:颱風豪雨來襲時,供應短缺導致價格飛漲;而氣候穩定、產量過剩時,又出現價格暴跌、農民無法回本。農民在高風險與高獲利之間反覆賭搏,導致市場價格劇烈波動,也讓政府的穩定出口策略難以落實。




颱風、網室、批發市場:餐桌上的台灣「菜歷史」


在講座中,曾獻緯詳盡講解蔬菜產業的百年變化。攝影:李旨耘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