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台北赤蛙守護棲地 阿里磅農場與林保署簽署合作意向書(涉己新聞)
身型纖細修長、成蛙約3~5公分的台北赤蛙,曾是常見的蛙種,標記著台灣的土地型態,但隨著土地利用方式改變,分布範圍及族群數量限縮到僅剩新北石門、三芝、桃園楊梅幾個棲地。如何在這些僅剩的棲地,將過去常見的蛙類召喚回來、恢復族群?
本(10)月初,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自然環資)與阿里磅生態休閒農場簽署「阿里磅生態休閒農場營造野生動物友善棲地」合作意向書。簽署現場,台北市立動物園野放500隻台北赤蛙,期望牠們在此自力更生、建立族群。

公私協力 保育台北赤蛙棲地
阿里磅生態休閒農場因低度開發的經營策略,曾為新北市台北赤蛙族群密度最高的地點,深具保育價值。合作意向書旨在為珍稀野生動物保留一艘方舟,共同守護原生物種棲地。
林保署宜蘭分署長蕭崇仁肯定阿里磅農場的經營策略,得以保留這塊珍貴的野生物棲地;也感謝自然環資團隊在此地紮根、經營管理,維持這個方舟。
「雖然陳瑞賓董事長提醒,方舟雖好,但若其他地方都沒了,只剩下這裡也不好。」蕭崇仁解釋,不過方舟的概念,貼切地形容這塊土地所保護下來的生物多樣性,而這些成就絕非一、兩天所能達致。
合作各方將依意向書內容,啟動場域管理與教育推廣事項,為守護台灣自然環境形成示範效應。而這項備忘錄的簽署,也期待呼朋引伴、鼓勵各界投入資源支持這項保育工作。「保育不僅仰賴政府,由下而上的草根參與,尤其關鍵。」蕭崇仁說。

在原棲地野放 直到台北赤蛙自力更生
台北赤蛙(Hylarana taipehensis)族群數量稀少,2019年由農業部公告為我國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直至2024年底發布的紅皮書名單,仍評定為「瀕危」(EN)。2014年調查結果顯示,僅於新北三芝和石門、桃園楊梅和龍潭、台南官田及屏東內埔有紀錄,且現今咸信屏東已無紀錄。
透過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及自然環境阿里磅工作小組長期監測調查發現,阿里磅農場是台北赤蛙位於北海岸的最後堡壘,亦是復育台北赤蛙的關鍵場域。調查顯示,此處也提供食蛇龜、柴棺龜、赤腹游蛇、唐水蛇、韋氏水蛇庇護所。「光是保育類水蛇就有三種住在這裡。」自然環資環境信託中心專案經理周昭蕊補充。
而近年台北市立動物園持續來此野放台北赤蛙,依據中國文化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巫奇勳觀察,野放的台北赤蛙經過一年,存活率約20%。「一般蛙類,都不可能有這麼高的存活率。」阿里磅農場代表王德昌說。他對此深感信心。
自然環資基金會董事長陳瑞賓表示,野生動物的復育和棲地的營造是一體,也是一段漫長的過程,他期待透過這項合作,不但讓台北赤蛙有一個棲息地,更期待族群數量恢復、增加,「跳到外邊去,擴張生活領域」。台北市立動物園長朱孝芬也表示,透過這項合作,有望讓此地再現台北赤蛙過往的繁榮。
台北赤蛙棲息環境:不但水域完整 草生環境更是關鍵
合作備忘錄簽署完成後,動物園團隊再度野放500隻體型約0.5公分的台北赤蛙小蛙,補充族群數量。有了去(2024)年存活率的支持,動物園團隊保育台北赤蛙更有方向,持續補充野放個體,直到台北赤蛙族群穩定、恢復到不需要人為補充個體為止。
動物園團隊從歷年調查中,發現台北赤蛙越來越少,於是啟動域外繁殖──就是在原棲地外繁殖,從2014年開始,花了兩年的時間建立繁殖技術。在繁養過程,也發現過去保育上忽略事項。台北動物園兩棲爬蟲館長戴為愚指出,「過去我們只在乎水質水域的復育,但忽略了陸域對牠的重要。」
原來台北赤蛙跟大部分的蛙類一樣是食蟲性,食物來源就需仰賴草生地。然而,台灣社會看到雜草就清除殆盡,雖能避免孳生蚊蟲,「但保持草生地才會有蟲、台北赤蛙才有食物來源。」戴為愚說,這些是過去最被忽略的因素。這也說明,何以台北赤蛙的歷史棲地,即便水域還算完整,族群數量仍崩跌,原來是水域周邊的陸域環境出了問題。
那麼台北赤蛙喜歡怎樣的棲息環境呢?戴為愚說,台北赤蛙繁殖期喜歡深水域,並且不能是裸露的水域;換句話說,要有植物提供水面遮蔭,覆蓋率75%以上。這樣的水域才適合牠棲息和產卵。至於冬季,台北赤蛙大多蟄伏於土壤中,盡量不消耗能量,等待氣候稍暖和,又恢復活動力。

放蛙學問多 適應環境快小蛙成優選
這兩年台北赤蛙野放對象都是小蛙,這是動物園團隊經過幾次嘗試後得到的結論。過去他們參考國外經驗選擇野放成蛙,然而成蛙受限於圈養的經驗,面對大自然,只選擇固定的幾種食物,也就是說,很多食物不知道可以吃,導致體型瘦弱,甚至無法強壯到足以繁殖。「即使活下來卻無法繁殖,族群仍無法維持。」
動物園團隊也曾嘗試施放蝌蚪,但發現蝌蚪生活偏近流速很慢的水域,而且蝌蚪不耐長途運輸。
那麼小蛙呢?一開始,動物園團隊擔心放出去的小蛙,會不會像為其他野生動物撒飼料、變成天敵們的野餐?2020年在園區首次嘗試,發現小蛙一放出去,看到什麼昆蟲就吃什麼。「記錄到這樣的行為就放心了。」從存活數據來看,結果也令人安心。
另外,選擇秋天野放,雖很快就進入冬天蟄伏期,但結果令人滿意。隔年春天,他們觀察到的是肥肥胖胖、頭好壯壯的成蛙,而且覓食行為比人工圈養時適應得更好,什麼都吃,體態也很健康。隔年就看到牠們繁殖產卵。

向森林借空間 在阿里磅維持草叢、找水源
過去校園操場仍是草叢時,走過操場會聽到眾多昆蟲活動的得得聲,正是台北赤蛙覓食、飽食的環境。營造草生地,昆蟲也增加了。
周昭蕊同時也是自然環資駐點於阿里磅生態農場的組長,隨著阿里磅農場逐漸森林化,經營團隊在幾座生態池畔進行疏伐,維持草生地,創造台北赤蛙喜愛的棲息環境。
「森林化雖是自然演替的一環,可是台灣原本牠可以生存的平地都逐漸改變了。」周昭蕊解釋,若以生物多樣性角度來看,現在平地有草澤之處非常少,而少數幾處也都隱藏外來入侵種,只能求助森林。
「我們並非全面改變森林樣貌,而是抱持跟森林借一點空間的態度,營造多樣的棲地環境,讓眾多生物得以喘息、庇護。」周昭蕊說,此處曾因人為適度干擾,如茶園、水田經營,反而成為台北赤蛙的棲地;如今,仍須透過棲地營造,為台北赤蛙維繫棲息環境。
關於阿里磅生態休閒農場
阿里磅生態休閒農場位於陽明山山腳,位處國土綠網北海岸淺山保育軸帶樞紐,佔地約10.3公頃,擁有濕地、溪流與森林等多樣生態系統,源自王德昌先生發起的「定存大自然」計畫,號召60個家庭共同集資買地守護環境,並自2022年起委託自然環資基金會管理,持續推動棲地維護與環境教育。
資料來源: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

- 記者: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新北報導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