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業務首度脫離產業 韓國新「氣候能源環境部」如何走出四難困局?
4月剛上任的韓國李在明政府展開首波改組。10月1日起,大部分能源業務將併入環境部,成為新的「氣候能源環境部」。
這是韓國首度讓能源業務脫離產業部門,轉入環境部門,目標是加速能源轉型,推動碳中和。然而, 評論者擔心能源價格因此上漲,以氣候為重的整合也可能傷及生態保育。新部會可能陷入「四難困局」,難以在氣候、能源、環境多項任務間取得平衡。

能源首度脫離產業部門
能源是產業核心,在傳統行政劃分上,多屬經濟部或產業部門。然而,近年全球對抗氣候變遷,各國紛紛積極擴大再生能源、縮減化石燃料,能源轉型與環境、氣候變得密不可分。因應此一趨勢,韓國首度讓能源業務脫離產業部門,轉入環境部門。
擴大業務的「氣候能源環境部」將管理電力、再生能源、核能、氫能政策、韓國電力公司等業務。原環境部長金星煥(김성환)續任首屆氣候能源環境部部長。
能源業務縮減後的產業通商資源部,則更名為「產業通商部」,仍保留石油、天然氣、燃煤與礦物開發,及核電出口等業務,韓國石油公司與韓國天然氣公司也隸屬其下。
根據《韓國時報》(Korea times),政府稱重組是為了精簡政府部門、解決氣候危機。不過,產業團體擔心這種轉變可能會削減工業競爭力,也有議員憂心能源價格可能因此上漲。
多重角色的「四難困局」
《能源經濟報》(에너지경제신문)解析,新部會將面臨「四難困局」(Quadrilemma)。擴大再生能源、減少化石燃料、擴充核電、生態保育這四項都不是新問題,但集中在同一個部會後,無論偏重哪項,對其它三者都會有副作用。
舉例來說,減少化石燃料固然是趨勢,但進程太快可能影響電力供應,太慢又會有空污、支付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稅等產業競爭力問題。環境部的傳統角色是生態保育,如今卻要在大規模再生能源用地、建設輸配電網取得平衡。
不過,首爾大學環境研究學院教授尹順真(윤순진)認為,過去這些問題分屬不同部會,也沒有明顯改善。如今有了新的整合,或許有助開啟契機,促進創新、產生綜效。
認識金星煥:環境部長到氣候部長
「首先,作為應對氣候危機的控制中心,我們將提出明確的脫碳轉型藍圖。」金星煥在韓國首任「氣候能源環境部」的就職演說將氣候置於第一要務。隨後幾天,他藉由參訪行程,宣揚廢除燃煤電廠、即將成立的國家公園、發展綠色鋼鐵等,展現了氣候、能源、環境三大業務的企圖心。
資深媒體人、韓國非營利媒體平台「氣候事實」(暫譯)(climate in fact,CLIF)創辦人尹智璐(윤지로,音譯)接受《環境資訊中心》訪問時指出,現今能源與產業的全球競爭力都建立在「減碳」之上,但批評者仍停留在「大型的燃煤、天然氣等發電方式為中心」的舊思維,足見氣候行動尚未融入韓國主流思維。
他說,韓國過去將能源業置於「產業」的治理架構下,導致韓國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落後其他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顯示這種模式應該改變。然而,他也擔憂新部會過度聚焦「氣候與能源」,導致「環境」被邊緣化,未來會有誰來捍衛瀕臨滅絕的生物?
對於新任部長金星煥,尹智璐表示,外界對他的看法不一。環保團體擔心他不會將環境議題置於最核心,擁核派則擔心他過度推動再生能源,恐驅使韓國走向反核。
尹智璐以他擔任環境新聞記者期間與金星煥接觸的經驗表示,金星煥在溫室氣體減量方面的決心相當明確。然而,金星煥的政治生涯建立在「氣候專家」的形象上,若想更在政治前途上更進一步,他擔任部長期間勢必要在氣候政策上展現具體成果。
挑戰依舊
非政府組織「氣候解決方案」(Solutions for Our Climate, SFOC)執行長金柱鎮(Joojin Kim)受訪時表示,若有更多對環境有熱情的人進入能源決策,確實可能讓電力改革變得比較容易。但是,電力部門的脫碳挑戰不會因此結束。
他舉例,若韓國想在2040年前關閉燃煤電廠,就需要加快再生能源的成長步伐。這些現實的問題不會因部會重組或改名而消失。

- 記者:環境資訊中心記者陳文姿、林郁宸 韓國首爾報導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