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直接」的綠電:即插即用太陽光電(Plug-in PV)優缺點是什麼? 為何在歐洲廣受歡迎?

台灣推動屋頂光電迄今已逾20年,也是政府發展再生能源的主要目標。從過往以躉購費率,也就是電價保證收購20年為誘因,或租賃屋頂空間獲得租金收益,鼓勵光電系統商或民眾設置屋頂光電,到近年來因氣候異常、極端氣候氣候愈來愈頻繁、用電需求增加等因素,有越來越多民眾理解屋頂光電所帶來的正面益處,例如屋頂降溫、自發自用結合儲能節省電費等。不過,當我們放眼望住家裡附近的建物屋頂,會發現裝設屋頂光電的比例,還是相當少。


根據能源署的資料顯示,300坪以下的家戶屋頂,因為規模小、設置成本較高,目前僅設置10%,還有90%的推動潛能待發展與評估。為了提高一般家戶設置屋頂光電的普及性,今年(2025)經濟部能源署祭出「家戶屋頂設置太陽光電加速計畫」,試圖以每瓩(kW)3000元、每案最高可申請30萬元的設備補助獎勵措施,捲動民眾投入屋頂光電的行列。


只是,針對合法屋頂的設備補助,恐怕還是會排除那些因面積過小、條件較差等因素,而無法享有太陽光電帶來綠電益處的家戶。而屋頂違建恐怕是另一個還有許多待突破、需細緻考量與溝通、但具屋頂光電設置潛力的對象。我們相信使用再生能源應該是全民共享的權利,而非少數人或對象的特權,如何讓更多人、更多家戶直接參與,並在日常生活感受到綠能帶來的益處,正是能源政策必須著力的關鍵。再生能源普及性的推動,應該是不遺漏任何一個家戶或社群。



最「直接」的綠電:即插即用太陽光電(Plug-in PV)優缺點是什麼? 為何在歐洲廣受歡迎?

「即插即用式光電」在歐洲逐漸普及。圖片來源:擷取自Plug-In Solar PV報告書


對於受限屋頂條件不佳、只能望「綠電」興嘆的家戶,我們認為除了「屋頂」之外,也應該發展出另一種更直接、更簡易、可卸式的自發自用光電模組與電網評估,讓民眾可「直接」使用綠電,既可解決屋頂條件不佳無法設置的困境,也能將使用太陽光電的版的門檻降低,逐漸朝向家電化的方向發展,拓展民眾使用綠電的權利,同時增加社會接受度,直接參與能源轉型。在這裡我們想要討論一種在歐洲逐漸普及的「即插即用式光電」(Plug-in PV)[1] 的應用與現況,並提出台灣未來若要著手研究、推動即插即用式光電,該留意哪些地方,更符合實際可行、合法與安全。


什麼是即插即用太陽光電(Plug-in PV)?


以人人都能使用太陽能(Solar for all)為出發點,Solar Power Europe(歐洲太陽能協會)在2025年3月的「Plug-In Solar PV」報告中提到,即插即用型太陽光電的意義除了技術創新,也表示能源生產方式和參與群體的更擴大:那些沒有屋頂使用權者,如租屋者、公寓住戶等,不用複雜的行政流程與手續就能自產電力,讓太陽光電的普及性、廣泛性以及公民參與能源轉型更加落地與徹底實踐。即插即用型太陽光電逐漸在歐洲成為一種低成本、經濟實惠、易於使用且更普及的太陽能發電技術,目前歐盟已有25國將即插即用式光電合法化,包括快速發展與市場化的德國、荷蘭、法國、比利時等。



最「直接」的綠電:即插即用太陽光電(Plug-in PV)優缺點是什麼? 為何在歐洲廣受歡迎?

Plug-In Solar PV報告封面。圖片來源:擷取自報告書


什麼是即插即用太陽光電?簡單來說,用戶只需要使用配有微型逆變器(Micro Inverter)和帶有標準插頭電線的1~2個太陽光電模組,將插頭插到家戶任一插座、連接到家庭電路,即完成設置。基本上裝置容量低於2000W、最大輸出功率限制在800瓦交流電以內。太陽光電板所發電量會直接流入家庭迴路中,抵銷家庭負載用電(例如電冰箱等),從而節省時間和金錢。該系統可移動、拆卸,安裝位置包括屋頂、置於花園的地上、露台上或外牆、公寓大樓的陽台等。在德國,這樣的系統受到無屋頂使用權或所有權的租戶和公寓住戶的歡迎。


即插即用太陽光電的優點,在於可強化能源轉型的民主參與、協助租戶與低收入戶家庭,能納入更多社會群體,享受太陽能帶來的便利;同時在成本上與併網型太陽光電系統相較低廉、投資回收期短,也可擴大太陽光電市場;能進一步提高太陽能接受度,鑑於便利性和可見性,有助於提高社會對再生能源的接受度。



最「直接」的綠電:即插即用太陽光電(Plug-in PV)優缺點是什麼? 為何在歐洲廣受歡迎?

插入式光電系統,連接至家庭電網和電網。圖片來源:Plug-In Solar PV報告書


「直接」使用綠電:德國的即插即用式光電發展


德國在2023年至2024年太陽光電快速成長,每年約新增16GW的裝置容量,這樣爆炸式發展的主因有三:俄烏戰爭提高人們對能源獨立必要性的認識和覺醒;政策對設置屋頂光電的流程簡化;光電成本的降低,經濟實惠、可負擔。其中,即插即用式光電正快速發展 [2]。德國2010年開始商業化,根據數據顯示,2024年在德國電網管理機構的核心能源市場數據登記冊(Marktstammdatenregister,簡稱MaStR)中,有登記的即插即用式光電總數超過78萬套;至2025年4月約有95萬套,總裝置容量近820MW。


德國民眾對於這樣的設備用來節省用電支出、創造能源獨立的接受度相當高。能夠創造如此的普及性,除了經濟誘因外,易取得也是一個主因。


即插即用式光電板以及相關電線等設備,在德國的五金行即可購得,甚至連德國的IKEA也開始銷售插入式太陽光電設備,讓民眾可更方便的購入並且動手安裝。根據國外媒體報導,IKEA提供不同組合搭配,價格從499歐元起(約台幣2萬元)至2761歐元起(約台幣10萬元)。以設備購置成本約400歐元(約1萬4000元台幣)計算,約五年內可以回本。


為使即插即用式光電更加普及與推動市場成長,2024年5月德國推出Solar Paket 1以簡化註冊流程,且必須上網至MaStR註冊設備,以利掌握實際數據與管理。



最「直接」的綠電:即插即用太陽光電(Plug-in PV)優缺點是什麼? 為何在歐洲廣受歡迎?

插入式光電系統在歐洲可運用在家戶的幾種空間:車庫上方平台、置於花園或後院地面、陽台、傾斜屋頂以及建築立面。圖片來源:Plug-In Solar PV報告書


微型光電的推動,韓國為先驅


上述德國的即插即用式光電,在韓國稱為微型光電(Mini-solar photovoltaics)。在2012年首爾市推動相當具代表性的能源政策「省下一座核電廠」計畫,試圖透過使用再生能源減少能源消耗並提高電力自給率。其中,這種可拆卸、裝在陽台的微型光電板,就成了重要的省電、創能工具。


首爾市於2017年宣布「首爾太陽能城市2022」政策,計劃到2022年推動100萬戶家庭設置太陽光電,其中65%是設置在公寓陽台的微型光電,35%則是設置在屋頂的太陽光電。


微型光電要普及,必須同時兼顧安全與技術


由於即插即用式光電板直接連結到家用電路、容易安裝與設置,引發安全與技術上的考量與討論。更廣泛地推動需要歐盟層次訂定安全安裝指南以及相關產品標準。而德國政府特別重視電力過載(electrical overload)和電網整合(grid integration)問題,相關監管機構針對安全問題討論包括:



  • 訂定明確的家庭線路供電規則。

  • 明確規範標準插座規格。

  • 規定連接到家庭線路的系統數量:多數國家包括德國有訂出最初輸出功率或者安裝容量上限,但不一定限制安裝系統數量,目前相關草案是限制每家戶只能連接一個系統。

  • 安裝和固定指南:除了電路和併網安全的技術問題,安裝與固定也是另一個安全問題,例如安裝位置、連接方式和支架的耐用性、考慮板子重量與天氣狀況影響。

  • 嚴格符合電器安全法規:逆變器需嚴格地符合電器安全法規,確保逆變器在必要即刻關閉,防止電力流入電網,加強安全性


  • 即插即用式光電若要在歐洲更普及,在推動上的障礙包括:法律與相關監管禁令、需由專業電工安裝、行政流程須簡化、產品相關標準與法規訂定和認證、如何管理與掌握系統佈建的透明度和可見性等。方面面臨的問題。


    即插即用式光電在台灣發展相當具未來性,在降低尖峰用電壓力、節電等方面有其誘因,但必須同時考量家戶電線老舊、智慧電表的佈設、置於陽台或外牆的建物適法性與安全性、消防問題、如何監管、產品認證、電網負載、系統設備定義等問題,多方兼顧推動與解決可能的安全、技術性與法規問題。


    太陽光電的「普及性」是目前台灣推動屋頂光電最需要面對的難題,我們認為如果能搭配政策多樣性、技術創新以及示範推動,以深入個別家戶的用電需求,創造太陽光電進入生活的各種誘因與可能,或許是一個切入點。中央與地方政府可在更了解台灣建物屋頂型態與現況(例如,有些違建鐵皮屋上還設有水塔或太陽能熱水器等)、家戶用電情形為基礎,端出除了躉購,可能還有自發自用、光電搭配儲能、即插即用太陽能板等的不同能源政策組合的諮詢或補助等,讓光電真正的可以深入加入用電需求。


    本文所介紹單一家戶設置的微型光電裝置容量看似微不足道,卻能創造集體性的降低能源消耗,整體性其實相當可觀。即插即用式的微型光電除了對發電有貢獻,在擴大公眾參與能源轉型、民眾接受度,甚至在得宜硬體搭配上讓災時可供電,能發揮關鍵角色與公正轉型作用,讓無法參與綠色能源、居住於集合住宅的民眾、能源貧窮與脆弱的群體等,可以較低的門檻參與,同時也能幫助更廣泛的民眾認識太陽能的潛力,帶動社會接受度。


    註釋


    [1] 又稱為迷你光電(mini-PV)或者陽台光電(balcony PV)。


    [2] 除了德國,亦有其他歐洲國家正推廣即插即用式光電,可見Plug-In Solar PV報告書p36-38,以及Renewable Energy Institute所整理的資訊:https://www.renewable-ei.org/en/activities/column/REupdate/20250731.php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