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史博轉角壹貳壹推《被竊走的孩子—世界兒童人權特展》 提醒大眾重視兒童權利
【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聯合國1989年11月20日通過《兒童權利公約》,訂定每年11月20日為國際兒童人權日。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攜手國家人權委員會、德國「聯邦處理東德獨裁政權基金會」(Bundesstiftung Aufarbeitung)與「伊麗莎白凱斯曼基金會」(Elisabeth Käsemann Stiftung gGmbH)以兒童權利為旨,自2025年9月5日至11月2日,於臺灣眷村文化園區轉角壹貳壹,共同策劃國際合作展覽《被竊走的孩子—世界兒童人權特展》,展示多國因政治動機的兒童綁架事件,受害者在各自歷史背景下的真實故事,引領大眾思考兒童的權利問題。
今(5)日開幕式,德國「聯邦處理東德獨裁政權基金會」執行長安娜‧卡明斯基博士(Dr. Anna Kaminsky)、公共歷史系主任薩賓‧庫德(Dr. Sabine Kuder)、翻譯張君德,與高史博副館長李旭騏、德國在臺協會南部榮譽代表張守慧教授、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院長余德莎、國家人權委員會執行秘書鄒筱涵,關心在地發展的市議員白喬茵與黃文志等服務處代表一同為特展揭開序幕。
卡明斯基博士提到,失去丈夫的妻子稱遺孀,失去妻子的丈夫稱鰥夫,失去父母的孩子是孤兒,但是失去孩子的父母我們有什麼稱謂呢?父母、群體、社會最大的恐懼是失去孩子,全球威權政權利用這樣的恐懼施加壓力,不只涉及政治性壓迫,有些例子更是群體再教育。
卡明斯基博士進一步提到,透過展覽內容可以看到家庭或社會遭受到的痛苦,但也藉由顏色、展板設計,讓觀展後相對不會太沉重。他最後感謝補充臺灣歷史的研究,「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合作案例」。
鄒筱涵執秘說明今年開始臺灣解嚴的時間超過戒嚴下的時間,希望透過展出的《世界人權宣言青少年版》、轉型正義的歷史的認識,讓更多年輕人了解自由民主的珍貴。
李旭騏副館長強調,博物館作為非正式教育與人權意識推廣的重要前哨,高史博長期推動高雄市人權教育與歷史記憶保存,除了館內的二二八常設展,亦曾策畫「美麗島」、「海外人權」與「李敏勇」等主題特展,管理營運戰爭與和平紀念館、柯旗化故居等人權相關場館,並出版相關研究刊物、策辦人權推廣活動。
李副館長回憶德國「聯邦處理東德獨裁政權基金會」曾於2023年到館交流,奠下此次合作契機,他希望此特展為起點,未來可以有更多展覽、活動的合作機會。
兒童人權特展敘述不同政權或恐怖組織下兒童遭遇的人權侵害,橫跨加拿大、納粹德國、蘇聯、西班牙、阿根廷、薩爾瓦多、東德、臺灣等跨時代案例,包括納粹德國剝奪身份的兒童、加拿大將原住民兒童強行帶離部落、西班牙與阿根廷軍政府的兒童失蹤、蘇聯政權強制同化與集中營情境下的分離、薩爾瓦多被夾困在戰爭前線的孩子等議題。而臺灣以在地三案例呼應國際議題,分別是少女阿台、澎湖713事件、白色恐怖時期的傅如芝與張常美,鍛造全球視野與在地歷史的共鳴。
展覽以文字、影像、口述歷史等方式,多面向展陳手法,深化議題張力、提升人權教育意涵,也凸顯兒童作為人權主體的具象存在,強化社會對兒童生存權、身份認同權、受教育權與家庭連結的反思,同時讓觀眾從不同歷史脈絡中瞭解兒童權利被侵害的複雜樣貌。
《被竊走的孩子》特展期望以具體事例提醒眾人,以理解且尊重的視角,體認兒童不是歷史的旁觀者,而是每一段集體記憶不可或缺的主體,更細緻守護每一個孩子的權利與未來,此檔特展預計於11月中旬移展至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特展資訊與活動詳情請見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官網(http:// khm.org.tw/)或Facebook搜尋「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粉絲專頁。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被竊走的孩子—世界兒童人權特展》
展覽日期:2025年9月5日至2025年11月2日
展覽地點:臺灣眷村文化園區-轉角壹貳壹(813高雄市左營區明德新村12-1號)
- 記者:今傳媒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