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胡蘿蔔效應」?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吳娟瑜


3C產品給不給孩子玩?玩多久?玩什麼?手足共用一台?使用爸媽的手機?還是每個孩子有自己的一台?


電腦上遊戲琳瑯滿目,任由孩子自行按入?還是爸媽把關?如果孩子說同學要線上討論,這時是算入每天可使用的時間額度?還是另外計算?


爸媽無計可施?


上網、看手機,這類3C產品使用,往往成為親子之間的爭執所在;而且不單單在本地,全球各地都一樣,學齡孩子只要一機在手,眼睛盯個不停,課業就荒廢、洗澡就拖延、上床時間往後推,親子之間的爭吵也從不間斷了。


在「幸福導師班」裡,學員Clair有個小學五年級女兒,為了讓她在小學畢業前背上2000個英文單字,她絞盡腦汁,結果想到一個辦法 讓女兒早上背英文單字5個,唸英文故事文章兩遍,就可以上學前打10分鐘網上遊戲。哈!女兒馬上完成了。


Clair是個認真嚴格的媽媽,她承認目前這樣做,只是暫時可行,「我還在想如何不用手機遊戲來獎勵女兒。」她說。


確實,以玩遊戲為餌,讓孩子背誦英文,或完成作業是不得已的方法,等於「紅蘿蔔效應」的延伸,當驢子看到眼前的胡蘿蔔,想吃卻吃不到,加上鞭子的抽打,只能抬腳往前走,一切不是來自內心的渴望,不是自動自發的行為。



孩子需要「胡蘿蔔效應」?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賞罰分明有困難?


「紅蘿蔔效應」更精確來說,還要加上「棒子」兩字,也就是「紅蘿蔔」給的是「賞」,「棒子」給的是「罰」,完整地說,在企業界、管理界有「紅蘿蔔加棒子」理論。


只要企業組織訂定獎勵辦法,或給高額獎金,或給海外旅遊,員工必定爭先恐後地往高額業績衝;若團隊中有組員怠隋,拉垮業績,那麼按照懲處制度,必然有「留下查看」,容後再議的考核。


「紅蘿蔔加棒子」效應裡,Clair完成「紅蘿蔔」的部分是 孩子洗完澡自己洗衣服、曬衣服,給10元;到樓下倒垃圾,給10元,……


Clair也有無奈之處,她道出心聲:「AI時代,我明白無法阻止孩子用手機,但是還不夠自律,於是變通各種鼓勵方式,以好成績或做家事來獎賞。」


「棒子」來管教孩子已非社會教養主流,網路世代的爸媽如何「賞」(給紅蘿蔔)「罰」(象徵性給棒子)分明,實在是極大考驗。


「罰」的部分,有的爸媽看到孩子超時玩手機,上網打怪、作業荒廢,一氣之下,砸手機、摔平板的,大有人在,也有的扣零用錢,禁足,不給好吃等等方法約束。


在優先「培養自律行為」的世代,多數以獎勵代替處罰,而且掌握從小養成好習慣的黃金時刻。


我看到過一個家庭,爸爸是電腦工程師,媽媽是公關公司經理,夫妻平日工作極為忙碌,但兩人到家必定以兒子、女兒為主。


睡前閱讀、起床閱讀,孩子行為進步獎賞一本新書,犯錯則靜心閱讀半小時,總之,「棒子效應」改為注入「心靈雞湯」。


這個家裡——大人以身作則,喜愛靜心閱讀,孩子有樣學樣,就算沒有「紅蘿蔔」前導,也已自動自發了。這樣的家庭在網路焦慮世代不多見,但值得參考。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