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方丈」釋永信被帶走調查 少林寺商業帝國與私生活再陷風暴

※21:20更新:少林寺說法
726台灣忙著大罷免,大陸佛教界也掀起一場波瀾。有「天下第一名剎」之譽的嵩山少林寺突傳震撼消息,第三十代方丈釋永信疑被有關部門帶走調查。這位曾被譽為「網紅方丈」、擁有87萬粉絲、每日在社群平台發文平均1.5則的知名僧侶,突然失聯,個人社群帳號停更於7月24日早晨6點58分,引起外界諸多猜測。
有陸媒聯繫少林寺多位法師求證,第一位回應「等官方消息」,第二位稱「在外學習不清楚」,第三位則在聽到釋永信名字後立即掛斷電話。種種跡象均指向事態不單純。消息傳出後迅速在網路發酵,多個消息源與媒體均證實釋永信確已遭調查,有知情人士透露此次事件「或與經濟問題無關」,更引發輿論高度關注。
周日(27日)晚間少林寺管理處發布狀況通報,證實少林寺住持釋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計畫資金寺院資產;嚴重違反佛教戒律,長期與多名女性保持不正當關係並育有私生子。目前正在接受多部門聯合調查。有關情況將及時向社會公佈。
推動少林寺現代化 讓宗教與資本融合
釋永信俗名劉應成,1965年9月6日出生於安徽潁上。1981年,年僅16歲的他懷著對佛教的敬仰之情,入嵩山少林寺剃度出家,拜行正長老為師。自1987年起擔任少林寺管委會主任,1999年升座為第三十代方丈。此後,他推動少林寺進行一系列現代化、產業化改革,開啟了宗教與資本融合的新篇章。
釋永信任內致力於將少林文化商品化與全球化,擴張勢力至文創、旅遊、武術、演出、出版、數位平台與海外設點。他先後創立少林寺武僧團、慈善基金會、文化研究所等機構,並設立電商平台銷售禪修用品與文化紀念品。2008年,少林寺開設淘寶店鋪,推出周邊文創商品,成為中國第一個進軍電商領域的宗教機構。
據媒體調查,釋永信名下或由其代持的企業多達18家,涵蓋文化傳播、旅遊開發、食品銷售、房地產與投資管理等領域。少林系列商標註冊超過300件,遍及衣食住行各層面,形成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外界嘲諷「少林寺集團,董事長釋永信」,突顯其雙重身分引發的爭議。
不過對於產權問題,少林寺方面始終強調企業歸屬寺院,並非釋永信個人所有。然而,財報未公開、香火收入不明、各類衍生收益亦未向信眾交代,透明度極低,成為輿論質疑焦點。尤其近年少林寺高價培訓、景區化經營與海內外授權演出,令部分信眾感嘆宗教失去清淨本色。
釋永信也曾赴美深造,並獲得美國體育學院「國際榮譽博士」稱號,成為中國佛教界首位取得MBA學位的僧人。他曾公開表示:「少林寺若不走出國門,在中國便沒有話語權。」此番言論引發正反評價,有人視其為宗教改革先鋒,有人則認為其走火入魔,偏離佛教根本。
海外布局亦是其戰略重點。2001年起,他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在柏林、倫敦、紐約、洛杉磯等地建立少林文化中心,甚至開設分寺,僧人駐點弘法。少林武僧團亦受邀參與國際演出,進入奧運表演、電視節目與影視合作,成龍、劉德華、吳京等明星皆與其合作過,擴大少林文化全球影響力。
名聲伴隨醜聞 開豪車養保鏢多房產育子女
然而,名聲隨之而來的,還有鋪天蓋地的質疑與醜聞。釋永信被指生活奢華,穿袈裟開豪車,隨行保鏢、使用高端設備。曾有媒體報導其海外存款高達30億美元,並於歐美持有多處房產。甚至有傳其與多名女性交往,並育有子女。
2015年,一名自稱「釋正義」的網友在網路上發文舉報,指控釋永信包養女學生、與女法師生子、挪用資產、濫用寺產,甚至與情婦通姦。此事件在全大陸掀起震盪。少林寺則強烈反駁,稱舉報「惡意造謠」。河南官方調查後聲稱「未發現重大違法」,但爭議餘波未平。
舉報者「釋正義」後續更公開公安局2004年接受釋永信報案的筆錄資料,顯示釋永信曾指控一名女子對其敲詐。該女子後被警方立為嫌疑人。筆錄外洩後,引發社會更大爭議,甚至導致多名警方官員遭停職處分,整起事件成為政教與司法交纏的標誌性案例。
針對所有私生活傳聞,釋永信多採模糊應對。當被問及是否有家庭與巨額資產時,他回應:「要有問題早就成問題了。」外界質疑他始終未正面澄清,反而讓謠言越傳越烈。
月薪700元 過得比70萬還體面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河南省官方曾組調查組確認其薪資狀況,結果顯示他每月僅領700元(人民幣,下同)生活補貼。但這一說法在針對其豪華生活的質疑面前,難以說服民眾。有網民揶揄:「700元過的生活比我們年薪70萬還體面。」
宗教學者指出,宗教組織與社會企業化發展無可避免,但關鍵在於如何保持修行本質與財務透明度。否則一旦形象崩塌,不僅個人聲譽掃地,更將損害整體宗教信仰體系。
此次釋永信再次「被帶走」,少林寺官方仍無明確說法,僅稱「等官方公告」。根據一位少林寺外聯人士對記者的回應方式,也未否認事件真實性,而是選擇掛斷電話,令人解讀為默認。
釋永信一路走來爭議不斷,他與台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常被拿來比較。星雲大師畢生致力弘法興學、辦教育與慈善,而釋永信則更多被外界認為是資本運作高手。「一個是修心,一個是修營收」,此類評論雖有偏頗,卻反映部分群眾觀感與宗教價值的衝突。
- 記者:愛傳媒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