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城—常德】虎賁萬歲 沒有常德血戰就沒有開羅宣言 就沒有台灣光復

1943年11月22至26日,中美英三國首腦舉行開羅會議並簽署《開羅宣言》,經蘇聯同意,於當年12月1日公布,確定台灣歸還中國。開羅會議期間,常德會戰進入最後關頭,日軍於當年11月18日進攻常德城,戰至12月3日,十六晝夜,守城的國軍74軍57師8500名守城將士抵抗3萬日軍,最後剩下200餘人。
常德守城戰爆發後,正值開羅會議期間,盟國對於中國是否位列「四強」有疑慮,當常德守軍多次擊退並重創日軍的消息傳出後,讓談判氣氛轉向對中國有利;當時《紐約時報》每天以《中國》為題報導常德戰況,在國際引起重大回響,與會的美國總統羅斯福甚至向軍委會委員長蔣介石詢問守城部隊的番號及主將姓名,並在自己的備忘錄上記下這些訊息。
可以說,常德守軍的血戰最終換來開羅宣言的簽署,讓台灣重回中國的懷抱。
只是,對於常德守軍來說,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已經看不到衛國戰爭勝利和台灣重光的那一天。蔣介石從開羅回國後,為延續國際對常德守城戰的關注熱度,立即召集軍事幹部,聽取半月以來常德作戰的報告;他為了讓國際社會認識到中國戰場的重要性,將常德會戰比作中國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並親自電報勉勵57師師長余程萬:「欣悉我57師全體官兵保衛常德,奮勇殲敵,以全世界各友邦最大之敬意……務希嚴督所部,與常城共存亡,以完成此次輝煌戰績,勿使斯大林格勒之戰史獨美於前也……」。
後世根據蔣介石的這段話,將常德會戰形容為「東方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但對於57師將士來說,統帥的這個命令等於叫他們死守常德,不得突圍求生。
攻常德的日軍此時因為久攻不下,開始施放毒氣,光11月26日一天,日軍就對常德施放毒氣13次,守城國軍因為缺乏防毒面具,傷亡慘重;日軍還集中火砲猛轟城門,造成多處城牆崩塌,甚至將搶來的耕牛蒙上眼睛,尾部綁上燃燒瓶,衝進城內,引發大火。
最終,12月3日凌晨,余程萬率餘部衝出重圍,渡沅江與南岸友軍會合,組織反攻;此時,常德城內仍有少數國軍由第169團長柴意新率領與敵死戰,柴意新率殘部與敵肉搏10餘次,最後全部壯烈殉國,常德陷落。
突圍的余程萬於12月9日率軍反攻常德,並從西門攻入常德城內,日軍倉惶突圍北逃,常德光復。12月10日開始,日軍全線退卻,國軍全力追擊,收復全部失地。
雖然,余程萬因違令突圍而一度被判死刑,但在常德軍民的請命下,最終被輕判,並回74軍服役;但死守常德的57師官兵已經被中國人民肯定感念,名垂青史。當年,中國小說家張恨水就以57師的英勇事跡為素材,寫成中國第一部現代軍事小說—《虎賁萬歲》,書中盛讚:「感謝這虎賁八千隻老虎。他們以血肉生命,替常德寫了一頁萬年光榮的歷史」、「虎賁萬歲,虎賁萬歲」。
戰死在常德城下的4000多名官兵屍體當時被埋在日軍重磅炸彈炸出的彈坑附近,1949年,國民政府為紀念在常德會戰中犧牲的將士,就以這個烈士墓為中心,劃出131畝地籌建陣亡將士紀念公墓,於1945年11月中旬完工;11月23日舉行落成典禮,國府軍政要員陳誠、王耀武等人親臨拜祭;常德數千民眾自發參與,一起祭奠這些保家衛國的烈士。
- 記者:愛傳媒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