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棋局:北京在衝突、制裁、斡旋與一帶一路中的挑戰/魯云湘

大國棋局:北京在衝突、制裁、斡旋與一帶一路中的挑戰/魯云湘

魯云湘(戰略智庫研究員)

自2022年2月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這場持續逾三年的衝突,不僅重塑歐洲安全格局,也將中國大陸的國際角色置於聚光燈下。北京一方面高舉「尊重主權、不首先動用武力」的原則旗幟,另一方面又難以撼動與俄國的「無上限夥伴」關係,並渴望修復與西方的經貿與安全合作。在這樣的多重壓力下,大陸應如何在大國博弈中謀求自主?

2025年1月,美國對俄國能源部門實施重大制裁,旨在打擊並弱化其戰爭資金來源。2025年7月,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曾警告,若俄國不接受停火協議,可能對購買俄能源的國家實施二次制裁,例如對進口俄石油、天然氣和鈾產品的國家徵收高關稅。這一威脅直接針對如大陸與印度等主要買家。與此同時,北約在2024年7月,將大陸標記為俄烏衝突的「決定性支持者」,並於隔年7月,由美駐北約大使惠塔克(Matthew Whitaker)個人發聲(非官方立場),稱大陸需為「補貼」俄國戰爭負責,這些動作進一步加劇北京與歐洲關係的緊張。

大陸雖非衝突發起者,卻積極展開外交斡旋。2024年5月,外交部歐亞事務特使李輝,先後訪問土耳其、埃及、沙烏地阿拉伯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宣傳北京的「六點和平方案」,並蒐集各方對停火與重建的意見。這些國家既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又與俄國保持能源與投資關係,被視為潛在的多邊和平談判橋樑。然而,由於大陸不願對俄施加實質性壓力,其方案常被視為象徵性舉措,難以打破談判僵局。

面對西方制裁,北京在俄油進口與國內物價穩定間艱難取捨。2024年全年,大陸從俄國進口原油約1.0847億噸(約624億美元,每桶低於80美元),成為俄國能源最大買家之一。這些低價進口緩解國內能源成本壓力,但也引起對其影響長期能源安全的擔憂。同時,俄烏衝突導致全球糧價大幅波動,作為世界穀物主要出口國之一的烏國受衝突影響,大陸雖有國家儲備,仍需國際採購以穩定市場,因此在制裁與供應保障間舉棋不定。

俄烏衝突也間接影響了「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以匈牙利為例,自2015年加入「一帶一路」以來,截至2024年底,該國累計獲得來自大陸的投資保守估計達200–250億歐元,約佔其外來投資總額的10–12%,尤其集中在電動車與電池製造領域。儘管歐盟對中態度日益嚴格,匈牙利仍積極引進中資以填補其發展資金缺口。其次,在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截至2025年1月的統計顯示,經由中哈鐵路及公路的貨運量年增15–25%。這反映出北京為規避俄國走廊的制約,正加速開闢多式聯運通道,突顯出中亞作為替代性物流戰略通道的價值。

從美國與北約的高壓施策,到外交斡旋的象徵性努力,再到能源糧食的利益平衡,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喜憂參半反饋,均突顯中國大陸在俄烏衝突中的多重壓力與戰略制約。北京既渴望提升國際形象,又難以犧牲與俄的長期夥伴關係;既要保障關鍵物資,又須顧及與西方的關係修復。這場「利益-價值-風險」交織的博弈,將影響大陸在未來歐洲安全架構中的角色。(照片翻攝示意圖)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