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遊主流變大陸系?PTT點名:研發量能差距 台灣追不上

PTT論壇近日有網友以「為什麼台灣主流手遊都變對岸的了?」為題發文,指出近年不論是營收榜或討論度,大陸遊戲公司作品在台灣皆占據主流位置,從米哈遊、庫洛遊戲,到網易推出的多款MMORPG,只要上架便能掀起長串評論。網友說,即便自己多為「雲玩家」(指低消費玩家),仍明顯感受到「對岸手遊成為市場主流」的趨勢,引發議論。
多數網友認為,關鍵在於資本投入與規模差距。有玩家指出,對岸大型遊戲公司長期投入巨額研發預算,從美術、音樂到伺服器架構,都能維持高度品質;相較之下,台灣多為中小型團隊,無法負擔同等級投入,「市場自然會往品質完整的作品靠攏」。也有意見認為,日本市場同樣出現類似現象,顯示並非台灣獨有,而是全球手遊生態的變化。
另有玩家從題材與玩法分析,認為大陸熱門作品多結合開放世界、即時戰鬥與大型社群要素,更貼近台灣過去熟悉的線上遊戲模式;相對之下,部分台、日作品仍停留在卡牌與抽獎式設計,創新幅度有限,形成體驗差距。
林姓玩家回應,他屬於「會充值」的一派,過去曾玩官鬥或勇士類型的手遊,分別以人民幣與美金計價,每月充值金額相當可觀,曾經一個月花超過5000元新台幣充值,月均千元屬於常態。他認為,兩岸遊戲各有特色,重點在能否持續吸引玩家注意。另一名玩家則表示,自己完全不「課金」,即便慢慢升級也無妨,「玩不動就換遊戲」,反倒不覺得一定要跟上主流。
從產業角度看,市調資料指出,台灣手遊市場雖人口不大,但付費率高、密度集中,長期排名全球前段班。然而,市場營收中大陸與韓國作品占比過半,本土自製僅約一成,顯示研發能量受限,也加深榜單被境外作品主導的現象。
遊戲的制度門檻也常被業界提及。台灣遊戲若要進入大陸市場,需通過內容審查與書號核發,程序漫長且名額有限,使本土作品難以透過大陸市場回收成本;相較之下,大陸產品透過代理或平台進入台灣的門檻較低,搭配大量社群行銷,容易快速提高能見度。
另有玩家說,台灣仍有不少團隊持續嘗試開發,只是未能在高度競爭的市場中脫穎而出,「榜外就很難被看見」,讓一般玩家體感上更覺得「主流都被對岸占據」。
- 記者:愛傳媒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