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埔五級火警是對城市安全防線嚴峻拷問/羅登廉

羅登廉
香港新界大埔區11月26日下午有居民樓外的棚架燃起大火,目前死亡人數已增至44人,包括一名殉職的消防員,另外有45人情況嚴重,270人失聯。
雖然香港大埔宏福苑的濃煙漸漸散去,但40多條鮮活的生命卻像一塊巨石壓在每個人的心頭。五級火警不僅燒毀了樓宇,更是對城市安全底線的嚴峻拷問。
火災發生後,救援隊伍的衝鋒值得銘記,消防人員頂著高溫與濃煙,在樓宇間穿梭搜救。他們說現場溫度很高,有些求助地方暫時無法抵達,那種無力感或許只有親歷者才能體會。但越是這樣,越讓人思考,大火蔓延的速度為何如此之快,從一處雜物與竹棚的燃燒,到波及七幢大廈,風勢是自然因素,但有沒有人為的疏漏在推波助瀾?
三名工程公司負責人因涉嫌誤殺而被逮捕,這讓責任追究有了初步「落點」。但在維修大樓的過程中,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是材料不合格,還是施工不規範,抑或是日常維護存在盲區?這些疑問不能隨著拘捕行動的公佈就畫上句號,城市裡還有無數類似的老舊樓宇,它們的安全隱患是否都被排查到位,維修保養是否都落到了實處。
香港特首李家超強調,首要工作是撲滅火情及救助傷者,後續的安置工作也有秩序地推進。在臨時庇護中心,700多人找到了暫時的安身之所,社福人員和心理學家在提供情緒支援。這些溫暖的舉措是必要的,卻也難掩災難帶來的創傷。那些失去親人的家屬,那些看著家園化為灰燼的居民,他們需要的不僅是臨時的庇護和經濟上的援助,更需要一個明確的答案。
44人死亡,270人失聯,既讓人痛心又讓人揪心。隨著救援的推進,這個數字或許會有新的變化,但每個逝者的背後都是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每個失聯者的背後都是煎熬的等待。警方開通求助管道,幾百名警員投入疏散封鎖,這些努力值得肯定。但當人們在焦急地尋找親友時,是否也該反思,城市應急體系在人員失聯排查上,能否更有效率更精準,能否讓等待的時間再縮短一些。
多所學校停課,部分道路封閉,城市的正常運作被按下了暫停鍵。這場火災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城市應對突發災害的能力,也照出了潛藏的問題。臨時庇護中心的開放、緊急援助金的申請,這些善後措施展現了城市的溫度,但預防永遠比補救更重要。那些被點燃的雜物,那些蔓延的竹棚,是否本來就不該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地方,城市管理的精細化程度,是否還有提升的空間。
社會福利署的社工和心理學家在庇護中心忙碌著,情緒支援是重建過程中的重要一環。災難帶來的創傷不會輕易癒合,需要長期的陪伴疏導。而對整個城市來說,這場火災也是一道深刻的傷痕,它提醒我們,城市安全沒有旁觀者,無論是工程建設者、管理者或普通居民,都肩負著守護彼此的責任。
大火已經基本受控,但反思不能停止。 40多條生命的代價太過沉重,它應該換來更嚴格的安全監管,更完善的緊急體系,更細緻的城市管理。那些藏在數字背後的重量,那些未說出口的傷痛與期盼,都在催促著城市「成長」。願這場大火過後,每一棟樓宇都能更安全,每個生命都能被認真守護,願這樣的悲劇永遠不再發生。(照片翻攝畫面)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