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薪試訓」騙局!「精準offer」成為求職路上溫柔陷阱/羅登廉

「帶薪試訓」騙局!「精準offer」成為求職路上溫柔陷阱/羅登廉

羅登廉(作家、藝術評論家)

近日,大陸多名求職者遭陷「有薪試訓」騙局,有人在前程無憂投履歷後被騙8萬元,試訓交錢完成任務無法提領,被提示還得交3萬元才解凍。

求職季的焦慮像一層薄霧,籠罩著每個奔波的人。求職者給平台投遞履歷,只盼著能找到一份安穩的工作,沒想到等來的卻是量身訂做的騙局。那些包含姓名和應徵職位的短信,精準得讓人無法設防。

騙子的手法雖然不算高明,但擊中人心。先拋出看似正規的PDF文件,裡面的公司介紹、薪資結構、入職流程一應俱全,甚至會找兩家能查到的公司背書。大公司業務多元的慣性認知,成了騙子的保護傘。求職者忙著核對自己和招聘職位是否匹配,忙著計算薪資是否符合預期,卻沒人深究那兩家公司之間的股權關聯,更沒人留意短信裡“郵相”這樣的低級錯字。這種「信任」一旦建立,求職者的警覺心就會悄悄退場。

線上試訓的帶薪承諾,是壓垮警戒的最後一根稻草。第一天簡單的高鐵資訊匯總,幾十塊幾百塊的即時到賬,讓求職者覺得天上真的掉了餡餅。這種小恩小惠就像釣魚時下的誘餌,先讓你嚐到甜頭,再一步步收緊漁網。等到第二天,就要求求職者投入資金,這時很多人已深陷其中,難以自拔。夏沫的果斷卸載是幸運的,但更多人像王華和張明一樣,被“高收益”“解凍資金”的謊言裹挾,最終血本無歸。

這場騙局背後,是個人訊息的裸奔。求職者在平台上填寫的姓名、職位、工作區域,都成了騙子精準詐騙的素材。前程無憂說自己有嚴格的資質審核,不會洩露用戶訊息,但接二連三的受害者,都指向了同一個源頭。或許平台沒有主動洩露,但風控的漏洞、對註冊企業的監管不力,無疑給了騙子可乘之機。當用戶基於對平台的信任投遞履歷時,卻要為平台的疏忽付出慘痛代價,這樣的信任透支,比騙局本身更傷人。

騙子利用的,還有求職者的急於求成和僥倖心理。找工作的過程充滿不確定性,一份「精準匹配」的工作機會,一筆「唾手可得」的額外收入,很容易讓人失去理性。尤其當群組裡有人說“已經交易完成”“拿到收益”,從眾心理就會讓人忽略其中的蹊蹺。那些要求把現金放在共享電動車筐裡,或是在陌生店舖充值Q幣的操作,放在平時沒人會相信,但在騙局的閉環裡,卻成了「解凍資金」的唯一途徑。

法律層面的追責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如何堵住漏洞。平台不能只在事後強調“脫離平台溝通無法監管”,而應該在事前做好風險預警,在事中加強流程監管。求職者也應該明白,沒有任何一份工作,需要先投入資金才能入職,那些所謂的帶薪試訓、高收益任務,本質上都是披著外衣的陷阱。

求職之路從來沒有捷徑,那些看似良好的機遇,可能就是一個溫柔的陷阱。當信任一次次利用,當騙局越來越精準,我們能做的,不只是提高警惕,更要讓平台承擔應有的責任,讓騙子付出應有的代價。畢竟,每一個努力找工作的人,都值得被真誠對待,而不是被當成待宰的羔羊。(照片翻攝畫面)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