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立專欄】崩壞的台灣高教!頂大重返光榮的24個解方

【王智立專欄】崩壞的台灣高教!頂大重返光榮的24個解方

近期出席高等教育的講座與活動,包括南台科大黃能富校長邀請清華大學陳文村前校長、中山大學李志鵬校長邀請台灣大學陳文章校長、以及清華大學114年校慶與高為元校長、賀陳弘前校長、陳力俊前校長的交流,對於「大學之道」有些個人的想法在此分享(本文不代表上述校長們的意見)。

主要是探討人才培育、高等教育、師資與傳承四個面向的啟發。

一、人才培育

大學作為培育社會棟樑的搖籃,其人才培育的方向應當超越單純的知識傳授,更著重於立德樹人。這意味著大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更要塑造其健全的人格、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具體而言,人才培育可朝幾個方向發展:

A. 跨領域學習與創新思維

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單一學科的知識已難以應對複雜的問題。大學應鼓勵學生跨領域學習,培養其整合不同知識、提出創新解決方案的能力。例如,結合科技與人文的課程設計,能培養出更具洞察力和創造力的複合型人才。

過去升學主義,早期分成甲乙丙丁四組、或是後來的第一二三四類組,必須重新審視其局限性。

以全球廣為流行的高中IB學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為例,其涵蓋了6大科目組合:分别為語言A(母語)、語言B(習得語言或第二外語)、個人與社會學(如經濟學)、科學(物理、化學、生物、資訊)、數學、藝術。另外,還有3大核心課程分别為TOK(Theory of Knowledge 認識論),EE (Extended Essay, 自選專題論文)以及CAS(創意行動與社區服務)。透過高中時期的全方位學習,包括學科、術科、以及社會參與,而非只重視考試成績,才能孕育出大學期間更開放多元的學習成長。

B. 實踐與應用能力

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將知識轉化為實踐的能力。大學應加強產學合作,提供學生實習、專題研究等機會,讓他們在真實情境中學習和成長。提供產業學習的機會並學程化,比如在大學期間有兩次、每次4-6個月的工作經驗,實習的期間也可得到教育學分(6-9學分),同時了解不同產業所需要的技能和挑戰。

C. 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

大學教育不應是知識的終點,而是自主學習的起點,筆者稱之為「學習如何學習」。大學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能力,並且培養學生「問問題的能力」,在未來AI時代,使每個公民具備終身學習的動力和方法,以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

D. 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

大學應引導學生關懷社會議題,培養其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透過參與志願服務、社會實踐等活動,讓學生在貢獻社會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

二、高等教育

多元並進,適性發展。高等教育體系應呈現多元並進的格局,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和社會發展的多樣性。不應過度強調單一的學術研究導向,而應重視不同類型大學的特色發展。

A. 研究型大學的精進

持續提升學術研究水平,追求卓越的知識創新,並積極與國際學術社群接軌。同時,教育部應該鬆綁學費的限制,讓研究型大學有自給自足的財源,不僅可以收到最好也適合研究的學生,同時有足夠的財源提供優越的獎學金給卓越人才。(每年每人如能多收30萬元學費,以3萬多人的台大而言,就可增加100億台幣的預算)。

B. 教學與技術型大學的強化

專注於提升教學品質,優化課程設計,採用更具啟發性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實用技能和就業競爭力,畢業即可就業。深耕產業需求,培養具備專業技能和實務經驗的技術人才,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這類大學應採取建教合作,替產業與國家社會培養具備即戰力的人才庫。所需的教育經費則由政府和產業一起提供,視同義務教育的延伸。

C. 社區大學的拓展

活到老學到老,提供更廣泛的終身學習機會,滿足不同年齡層和背景人士的學習需求,促進社會的整體發展。

三、師資

德術兼備,引領啟迪。教師是大學的靈魂,其素質直接影響人才培育的成效。理想的師資應當是德術兼備,既擁有深厚的學術造詣,又具備高尚的師德和教學熱忱。師資培育與發展的方向應著重於以下幾點。

A. 嚴謹的遴選與考核機制

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教師遴選制度,並定期對教師的教學、研究、服務等進行綜合評估。

B. 持續的專業發展

提供教師多元的進修和培訓機會,鼓勵其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提升教學方法。

C. 教學與研究並重

鼓勵教師將研究成果融入教學,提升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同時,也應肯定教學對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

D. 營造尊重與支持的環境

大學應營造尊重教師專業自主、鼓勵學術交流的良好氛圍,提供教師充分的資源(比如薪資不應僅比照公務員加薪或凍漲)和支持,使其能專心投入教學和研究。

E. 強調師道倫理與責任

強調教師的言傳身教作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四、傳承

繼往開來,創新發展。大學不僅是知識的創造者,也是知識的傳承者。傳承的方向應當是繼往開來,創新發展。具體而言,傳承應包含以下幾個層面:

A. 學術傳統的延續

尊重學術自由,鼓勵學術探索,繼承和發揚優良的學術傳統和學術精神。

B. 文化價值的傳遞

大學應肩負起傳承和弘揚優秀文化價值的責任,引導學生認識和認同自身的文化根源。

C. 經驗智慧的分享

資深教師應將其豐富的學術經驗和人生智慧傳授給年輕一代,幫助他們更快地成長。

D. 創新精神的激發

在傳承的基礎上,更要鼓勵學生勇於挑戰傳統、提出新觀點、開創新領域。

E. 大學文化的塑造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學文化,這種文化能夠凝聚師生、激勵人心、並在社會上產生積極影響。「大學之道」博大精深,人才培育、高等教育、師資與傳承是其核心的組成部分,彼此之間相互關聯,共同塑造著大學的發展方向和社會價值。

五、大學當前挑戰

當前的大學正處於一個快速變革的時代,面臨著諸多複雜且相互關聯的挑戰。

A. 全球化與競爭加劇

國際間人才流動日益頻繁,各國大學都在積極爭取優秀學生和頂尖學者,高等教育的競爭日趨激烈。

B. 科技快速發展與數位轉型

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深刻地改變著產業結構和人才需求,大學需要調整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以應對這一趨勢。同時,如何有效利用數位技術提升教學效率和學習體驗也是一個重要的挑戰。

C. 社會需求多元化與快速變化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再侷限於單一專業,跨領域、具備解決複雜問題能力的人才更受青睞。同時,產業結構的快速變化也要求大學能夠更敏捷地調整人才培養方向。

D. 學生來源多樣化與學習差異

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學生的背景、學習風格和目標更加多元,如何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是一個挑戰。

E. 經費壓力與資源分配

許多台灣的大學面臨經費壓力,如何有效地分配資源,提升教學品質和研究水平,是一個需要仔細考量的問題。教育部如果總是拿著教育經費預算的緊箍咒,也許高教司應該要裁撤,以回歸大學自治的精神!

F. 學術倫理與誠信的挑戰

在追求學術成果的壓力下,如何維護學術倫理和誠信,避免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是一個持續需要關注的問題。

G. 公眾信任與社會責任

大學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都受到公眾的關注。如何提升公眾對大學的信任,並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是一個挑戰。

展望未來,大學將會面臨更加複雜和不確定的挑戰。特別是台灣人口結構變化與生育率降低導致本地的生源減少,對大學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壓力。要求大學必須具備更強的前瞻性、應變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可能有人會戲稱「大學校長不是人幹的」。確實,大學的改革與重新定位絕對不能只靠大學校長一個人。只有社會大眾、學術先進與公共政策制定者共同努力,不斷地調整方向、積極創新,才能在變革的時代中保持活力,並持續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也是資源有限的台灣未來維持核心競爭力的重中之重!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