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丙喜專欄】兩岸的仁與智


【黃丙喜專欄】兩岸的仁與智


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榮譽會長


從衝突走向和解,是仁;從傷痛綻放希望,是智。台灣原住民用歌聲唱出了族群共融的旋律。


兩岸的政府近十年來因為面子之爭,先築政治高牆,再猛情緒放話,又不容二軌對話,愈賭愈恁;國際勢力從中見縫插針,反獲其利。還好,雙方民間尚有溝通和包容的肚量,維繫彼此感情於軍機軍艦對峙的風雨飄摇之中,中國大陸和台灣政府何時才能清醒?


「別鬧了,兩岸冷靜的對話吧!」《匯流新聞網》上週刊出此專欄後,引起社群平台的廣泛迴響。兩岸的和唱團七月底在東京的國際合唱大賽中,彼此展現「不滿意,但可以接受」的相互體諒,赢得國際人士和主辦大會的高度讚許,是很好的事例。


「音樂是橋樑,歌聲是和解的種籽。」高雄市尼布恩合唱團7月27日在第7屆東京國際合唱大賽的舞台上,以原住民真摯的祖語與族聲,詮釋兩個族群從對立、災難、重建到和解後彼此和平、共融的故事,榮獲民謠組金牌。他們高舉的「Make peace, not war.」標語,也令現場聽衆和評審委員們感動。


事情發生於東京合唱大賽現場,尼布恩合唱團突然接獲大會通知,因為有人抗議,比賽會場的國旗必須撤下,上台的名稱也必須從Taiwan改成Chinese Taipei。


事情發生的如此突然,經過駐日代表、日華議員談會與陪同的邱議瑩立委的努力協商,加上主辦單位在海峽兩岸間的對話及大會的溝通,最終達成台灣隊循奧運模式將參賽名稱改為「中華台北」,所有八國的參賽隊伍也同意不懸掛國旗。


當前海峽兩岸因為憲政體制的不同,加上地緣政治及軍事強權的操弄,彼此在民間参與的國際活動上經常發生名稱和隊旗的爭議。對話和諒解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和民族和平共融的智慧,在外人之前其實更應善加展現!


尼布農合唱團成立於2017年,團員主要由來自高雄市六龜、寶來、桃源等地愛唱歌的年輕人。他們的音樂作品融入了台灣原住民文化,包含布農族、平埔族郡等傳統歌曲元素,代表著不同族群間的和諧與融合。他們優美的音質與獨特的台灣原住民文化特色,近年來贏得世界合唱比賽第一名等多項國際獎項。


面子和裡子之爭都非仁,也非智;求同存異,相互包容,彼此尊重,先溝通,再行動,絶對是兩岸追求和平和統合過程中必要的智慧。


兄弟之難,在於做哥哥的很難,做弟弟的也很難,相互包容,這才是難兄難弟的真意。當兩岸共進大同,就是中華民族和平統一或統合來臨之時。維持現狀就是現在靜下心來,務實以對!學習人家德國民族的雅量吧!别老讓外人看兩岸的笑話了。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尼布恩合唱團NibunChorus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黃丙喜專欄】別鬧了 兩岸冷靜的對話吧!


【黃丙喜專欄】柯建銘滾不滾!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