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宗教群體 用愛全力支援光復

【記者張嘉誠/綜合報導】
中原大學副教授魯瑪夫博士以原民學者的身份率隊投入災後關懷
「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哥林多後書4:8)花蓮光復鄉在強降雨與泥石流衝擊下,原本安寧的社區轉眼成為滿目瘡痍的災區。家園被泥水掩埋,家具與生活用品盡成廢墟。居民的表情凝重,沒有笑容,只有急切盼望能盡快從惡夢中甦醒。
親赴災區的震撼
9月27日連假第一天,魯瑪夫博士搭乘首班火車前往花蓮,在瑞穗站下車後轉車直奔光復。尚未進入災區,外圍道路已管制,但因其是牧師也是原住民身分也獲准放行。沿途重型機具不斷進出,宛如大型工程現場,卻不是開發,而是搶救。
越靠近災區,景象越令人心痛:空地與民宅前堆滿高高的泥土與雜物,裡頭夾雜著家具、電器、衣物等日常生活痕跡。光復這個平日寧靜的小鎮,如今大街小巷人潮洶湧,車輛與志工不斷湧入。居民與志工汗流浹背,雨靴與衣服上全是灰泥,沒有人能停下,因為清理得越快,越能減少泥土硬化後的難度。
光復車站前擠滿待命的志工,巷弄裡到處有人協助搬運泥土。當地牧者回憶,國軍在第一時間清出主要道路後,教會弟兄姊妹已投入清理,但面對如此慘重的災情,短時間難以完成。隨著連假展開,大批志工自發湧入,形成一幕幕「鏟子超人」的感人畫面。雖然現場缺乏完整的組織調度,但在這混亂中,卻見證了台灣社會跨族群、跨地區的互助情誼,甚至還有國際志工參與,讓人動容。
個人心境與社會動員
魯瑪夫博士回憶,災難當天兄長家人就住在光復,電話中傳來驚恐呼喊:「泥石流衝到我們家了,速度好快,我們要趕快往高處!」隨後又接獲校內同仁的來電,表示母親的朋友同樣受困。消息一波接一波,令他憂心不已。
災情傳出後,多位民意代表立即致電關心,並詢問能否協助動員大專學生與青年志工加入救災。魯瑪夫博士帶著家人自高雄北上,直赴災區探視,沿途所見的志工場景深深觸動他。他形容:「這些揮汗拿鏟子的志工,就像是城市裡少見的『鏟子超人』,他們無怨無悔地蹲在泥土裡,讓人心裡既酸楚又感恩。」
教會與政府的協作
在太巴塱教會救難指揮據點,魯瑪夫博士與阿美族牧師 Namoh 及花蓮地區的原民教會領袖會晤,討論如何在志工潮退去後,接續提供有效的社會服務。
此外,他也與地方教會領袖多次協商,思考如何避免人力重疊與資源浪費,並初步與原住民族委員會官員對話,期盼將救災經驗轉化為未來的制度性規劃。例如,透過學校專業培訓與志工制度,讓青年力量成為長期重建的助力,而不僅止於一次性的善意投入。
學術單位的角色與責任
這場災難讓社會看見了跨宗教、跨族群的互助精神,同時也提醒大學與研究單位,在災後復原中能發揮的重要影響力。魯瑪夫博士指出,中原大學原住民教育與設計產業研究中心將積極評估,如何結合設計專業與學生實作能量,與地方社區共同參與復原計畫。從建築安全、空間修繕,到文化保存與社會陪伴,學校專業都能化為行動,支持居民重新站立。
愛的行動持續
災後短短幾天內,台灣展現出強大的社會凝聚力。無論來自哪裡,人們都化身成為災區居民的鄰舍,共同投入救援與重建的行列。這份跨越界線的愛與行動,真切展現了「愛鄰如己」的精神。魯瑪夫博士提醒,重建並非短期激情,而是一項長期工程。未來如何將這股愛心力量,持續轉化為穩定的支援、專業的協助,以及文化與社區的重建,才是最重要的挑戰。
他最後呼籲:「願我們不僅是在災難當下伸出援手,更要成為長期同行的夥伴。讓光復的重建,不只是家園的復原,也是族群彼此相愛、社會團結互助的見證。」
- 記者:民眾網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