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健忘變失智! 掌握關鍵症狀延緩大腦退化的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昱僑報導】你是不是常常忘東忘西,擔心自己有失智症?還是只是單純的健忘,但如果反覆忘記自己已經做過的事情,就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隨著台灣社會步入超高齡化,失智症已成為一個無法迴避的挑戰,對個人和家庭都帶來巨大的影響,不過,失智症並非無藥可醫,只要掌握關鍵症狀並及早介入,就能有效延緩退化,維持生活品質。
你以為的老化 可能是阿茲海默症!
台灣失智症協會徐文俊理事長分享,阿茲海默症是一種退化性失智症,症狀通常不會突然發生,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出現,所以常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
症狀包括:記憶力減退(特別是近期發生的事)、語言表達困難(想不起合適的詞彙)、對時間與空間感到混淆、容易迷路、判斷及決策能力下降、處理熟悉事物變得困難,甚至是情緒與性格改變。這些初期症狀若沒有特別留意,就可能延誤就醫的黃金時期。
不再無藥可醫!多重療法延緩失智退化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徐榮隆理事長分享,失智症的治療已進入新紀元,目前的新型藥物能夠針對阿茲海默症的根本病理,直接清除腦內的類澱粉蛋白(Amyloid)和Tau蛋白(濤蛋白)這兩類異常蛋白,這種治療方法能活化免疫細胞以清除斑塊,減少對腦神經的傷害,有效延緩疾病惡化,為患者守住獨立自主的生活。
除了藥物治療,非藥物療法也扮演重要角色。
認知訓練: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
懷舊療法與音樂治療:透過回憶和音樂改善情緒與認知功能。
藝術治療、按摩與園藝芳療:能減少精神行為症狀並延緩疾病進程。
照顧者也要先照顧好自己!
當面對失智症的挑戰時,患者會逐漸失去與世界的連結,內心產生恐懼與無助,失去自主性的擔憂、認不出親人或被遺忘的孤獨感,以及因認知混亂而產生的迷失與焦慮,常常困擾患者本身。
因此不只是患者需要治療,照顧者也需要學習照顧自己,可以善用政府提供的長照支持資源與管道,例如家屬團體、日間照顧中心和喘息服務,並學習照顧技巧(如同理心溝通、營造安全環境),照顧者自身也應保持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和壓力排解,唯有照顧好自己,才能讓陪伴之路走得更長久 。
【延伸閱讀】
失智長輩不好好吃飯怎麼辦?營養師曝多重成因 照護沒有「萬用公式」!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33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 記者:健康醫療網/記者潘昱僑報導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