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朝同盟與二戰紀念日停火的戰略試探/魯云湘

俄朝同盟與二戰紀念日停火的戰略試探/魯云湘

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2025年4月28日,朝鮮中央通訊社(KCNA)報導,朝鮮已在俄軍位於庫斯克地區的防禦行動,派遣約14,000名士兵,並提供大量炮彈與火箭彈,其中包括至少4百萬發彈藥,約占俄軍前線消耗量的50%左右,俄烏衝突的棋局瞬間改寫。同日,此舉也象徵兩國於2024年簽署的《共同防禦條約》(或稱俄朝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條約)進入新階段。

隨後,俄方於同日宣布,將於5月8日至10日舉行三天「人道主義停火」,以紀念二戰勝利80週年,並呼籲烏克蘭同步休兵,以確保國內慶典與閱兵儀式不受襲擊。此短暫停火既是對外示好,也是試探西方對有限和平安排的回應。烏方則批評此舉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效果,強調需更長期且具第三方監督的機制,方能帶來真正改變。

面對俄方短暫停火安排,國際社會隨即將目光投向聯合國,期望機制能否突破現有瓶頸。根據《聯合國憲章》第六章,安理會在承認衝突各方同意後,可授權維和部隊監督停火並維持戰區秩序;但俄羅斯作為常任理事國,握有否決權,使任何針對本衝突的決議面臨實質障礙。當安理會因缺乏一致而無法行動時,1950年通過的「Uniting for Peace」(第377A(V)號)決議,賦予大會召開緊急特別會議的權限,迄今已於2022年與2025年,先後召開第11次緊急會議,並通過多項建議性決議;惟大會決議僅具道義效力、不具強制執行力,也缺乏部隊貢獻來源,真正可部署的維和行動仍遙遙無期。

而歐盟成員國普遍拒派地面部隊,轉而強化本土防衛與軍援能力。德國已正式向歐盟申請豁免3%赤字限制,以每年提高國防支出至GDP 1.5%(未違反赤字門檻),預計未來4年,將新增約€6,500億防務投資。同時,歐盟提出「SAFE」貸款計畫,擬透過歐盟發債籌措€1,500億低息貸款,支援導彈防禦、無人機與資通安全等領域。為提升產業自主,歐洲防務產業正積極整合供應鏈,並推動聯合採購與研發合作。

美國方面,五角大樓重申不會因朝鮮部隊介入,而限制烏軍使用美製武器,並已向國會申請追加數十億美元軍援,用於反坦克武器、遠程火箭與防空系統等關鍵需求。北約秘書長則強調,僅在確保不引發區域衝突升級的前提下,才會考慮執行軍隊部署行動。

北京方面,僅重申尊重烏克蘭主權與領土完整,反對「單邊強加」解決方案,但未直接譴責朝鮮派兵;同時透過外交管道向平壤施壓,避免激化中美、中歐關係,但在「永遠是朋友」(即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的框架下,不可能公開與莫斯科切割。

朝鮮軍隊的介入,使俄朝同盟邁向全新階段,從而將原本以消耗為特徵的俄烏戰場,拓展為多國間的角力場。若西方希望在「制裁、軍援與外交斡旋」三管齊下的博弈中保持優勢,既必須堅守自身安全承諾,也需小心避免大國間直接對抗,從而在風險平衡中,尋求創新戰略與突破性談判方案。因此,西方亦將面臨的三大挑戰:
其一,大幅提升核擴散風險。朝鮮在前線實戰中累積經驗,加上與俄方在核技術上的交流,有可能促使一項「不可逆」的核計畫加速推進,從而進一步侵蝕全球核不擴散體系的信任基礎。

其二,制裁手段效應有限。由於安理會否決權以及大會決議道義性不足,現行制裁與維和行動,難以產生預期效果;同時,俄朝在能源和軍事領域的合作不斷升溫,顯然正透過各種方式繞過制裁限制。

其三,地緣政治對抗升級。隨著俄朝進一步鞏固,耗費戰逐步轉變為多國參與的戰略抗衡,這不僅促使歐盟與北約更進一步整合,還可能延長區域內抗衡的長期化趨勢。

總結來看,在詳盡論述各國的動向之後,不難得出這樣一個核心觀點:僅依賴傳統安全與外交手段,已難以應對日益複雜風險與不確定性。更突顯出美、中及其他區域強權,在整個國際安全架構中的主導作用。這些強權不僅在軍事與經濟領域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更直接左右著全球戰略平衡與多邊合作的未來走向。(照片翻攝畫面)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