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視角下的A2/AD:一個非官方卻頻繁使用的戰略概念/魯云湘

西方視角下的A2/AD:一個非官方卻頻繁使用的戰略概念/魯云湘

魯云湘(國際智庫研究員)

「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 A2/AD)一詞,源自美國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智庫對中國大陸軍事部署的研究,並迅速成為各界描述大陸戰略能力的核心概念。儘管北京官方從未直接使用此術語,但其海、陸、空及電子戰等多領域聯合部署,與A2/AD的內涵高度契合。

一、A2/AD概念的源起與蘭德公司的深入研究

誠如前述,A2/AD最早由蘭德於2007年提出,旨在概括美軍可能面臨的反介入障礙。其研究報告《Employing Land-Based Anti-Ship Missiles in the Western Pacific》指出,北京正透過導彈、防空系統、潛艦與電子戰力量,構築多層次拒止網路,限制美軍航母與戰機進入美國設定的「第一島鏈」核心海域。

而蘭德近年來,持續深入分析中美之間潛在的軍事衝突路徑,並特別關注A2/AD策略的影響。從 2016 年的《War with China: Thinking Through the Unthinkable》開始,蘭德便已著手探討中美間可能發生的衝突情境。隨後的報告,如 2017 年《What Role Can Land-Based, Multi-Domain Anti-Access/Area Denial Forces Play in Deterring or Defeating Aggression?》,進一步探討了如何透過陸基多領域部隊,來應對西太平洋等地區的 A2/AD 挑戰。

蘭德也對中國大陸軍事發展,及其與 A2/AD 能力的關係進行詳細分析,包括 2018 年的《Defeat, Not Merely Compete: China’s View of Its Military Aerospace Goals and Requirements in Rel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以及《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der》。這些報告不僅評估其軍事航空航天發展與 A2/AD 能力的關聯,也探討在戰後國際秩序的互動中,A2/AD 可能帶來的戰略影響。

進入2020年後,蘭德仍持續提供中美競爭的分析框架,例如 2021 年的《A Guide to Extreme Competition with China》,其中可能包含軍事層面的 A2/AD 分析。而最新的報告,2024 年的《Denial Without Disaster—Keeping a U.S.-China Conflict over Taiwan Under the Nuclear Threshold》,則著重討論如何在台灣衝突中控制核武器使用門檻,並在此情境下平衡大陸的拒止能力,避免衝突升級。

二、北京為何不使用「A2/AD」一詞?

儘管A2/AD一詞,在美國智庫與西方防務報告中被反覆提及,反觀北京近年官方公報,包括2019年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與2025年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國家安全》白皮書,卻從未採用此術語。兩部白皮書均以「防禦性國防政策」和「總體國家安全觀」定位大陸軍事戰略,強調「堅持永不稱霸、永不擴張」,並分別闡述「積極防禦、自衛、後發制人」原則,以及「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海上通道安全」等行動綱領,但始終未見「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字眼。

而這一措辭選擇,也可反映出北京偏好使用「防禦」、「保衛」、「遏制」等正當防衛語彙,旨在避免外界將大陸行動解讀為「先發制人」或「事先封鎖」。同時透過強調「不稱霸、永不擴張」的政策主張,保持和平崛起的國際宣示,減少學界與官方之間在用詞上的落差。此外,2025年安全白皮書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核心,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網絡、生態等多領域安全,並非引用蘭德的A2/AD作為獨立概念強調,而是納入綜合安全體系中統籌考量。

三、A2/AD在國際討論中屢見不鮮的原因

既然如此,為何A2/AD在國際討論中,仍然屢見不鮮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 A2/AD涵蓋陸基導彈、海上拒止、防空反介入與電子戰等多項要素,能一詞概括複雜部署,方便軍事分析、演習命名與媒體報導,有效提升溝通效率;
2. 美國及盟軍官兵透過A2/AD分析,規劃自由航行行動(FONOPs)、多領域聯合演習與導彈防禦體系建設,以直面大陸在第一島鏈內的戰略挑戰。它是西方國家評估威脅、制定對應策略的重要框架;
3. A2/AD已成為美日印澳等國防論壇、期刊與智庫研究的共同術語,形成跨國界的政策分析網路與演習共識,進一步強化其使用頻率與影響力。

四、台灣民眾的誤解根本

然而,台灣社會在評估大陸A2/AD時,往往過度著眼於導彈發射平台的數量,而忽略整體戰略結構。這種「導彈多=阻絕力強」的直觀判斷,淡化了電子戰、網路攻防、海空封鎖與太空偵監等多維作戰維度間的協同效應,並使政策制定者容易將資源,與訓練重心錯置於火力堆疊,而非強化訊號干擾與預警體系等關鍵環節。

更需要指出的是,大陸常以灰色地帶行動與心理資訊戰,作為A2/AD的「前導工具」:如飛機船艦繞台的例行化活動,在未開火前就製造既成事實;配合線上輿論滲透與虛假訊息散播,進一步打擊對手決策節奏與國內防禦信心,為日後的演練奪取戰略主動權。

五、A2/AD的概念意義與侷限性

A2/AD作為一個重要的戰略概念,既有其獨特意義,也存在一定的侷限性:
意義: A2/AD作為「外部威脅評估」工具,有助於盟國協同規劃資源分配、提升防禦與反制能力;並為軍備現代化與多域融合提供戰略方向。它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讓西方國家能更好地理解和應對潛在的軍事挑戰。
侷限: A2/AD過於聚焦武器與拒止,可能忽略灰色地帶行動、法理與心理戰等非傳統手段;且易被北京官方策略語彙(如「積極防禦」)所掩蓋,造成外界對大陸意圖與能力的誤判。它可能簡化了複雜的戰略互動,並可能導致對大陸軍事現代化目標的單一解讀。

綜上所述,A2/AD並非北京官方宣稱的自我戰略,而是西方視角下,對大陸多領域聯合拒止能力的概念化總結。由於台灣當前的執政黨團與社會大眾普遍傾向歐美視角,因此在理解此一戰略概念時,常會產生特定誤解。深入辨析這種視角差異,不僅能避免對中國大陸戰略意圖的簡化與誤讀,更能幫助台灣社會對錯綜複雜的區域安全情勢,建立更為全面與精準的評估。(照片翻攝示意圖)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