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推動頂尖科研、加速生醫產業轉譯-中國醫藥大學新任校長江安世院士擘劃辦學治校理念與永續發展願景

中國醫藥大學卸新任校長交接典禮今(1)日在水湳校區隆重舉行,新任校長是國際知名的生物學家江安世院士;蔡長海董事長主持卸新任校長監交時,代表董事會感謝卸任的洪明奇校長任內致力推動校務發展的貢獻;同時歡迎新任校長江安世院士,相信以他卓越的學術成就與豐富的行政經驗及卓越的領導力與國際視野,必能帶領中國醫藥大學持續的發展與進步,一定可以讓本校繼續邁向新的高峰。
前副總統陳建仁院士受邀致詞時,稱許中國醫藥大學近年辦學治校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創造了四個奇蹟,期待新任校長江安世院士帶領團隊接棒努力之下,一定可以創造第五個重要的奇蹟,所以給予江校長一個最大的祝福。
蔡長海董事長主持卸新任校長監交致詞時,代表董事會向卸任的洪明奇校長致上最深的敬意與謝意,肯定洪校長任內致力推動校務發展,成效卓著,為中國醫藥大學奠定了堅實的研究基礎與國際聲望。
蔡長海董事長表示,洪明奇校長任內致力提升研究風氣與研究水準,積極推動特色研究,成功爭取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使本校成為私立大學中唯一獲得「中醫藥、新藥、癌症」三大特色領域研究中心的大學。國科會去年核定兩項「T Star Center」計畫,其中「T Star國家癌症研究計畫」由洪校長領軍,結合中研院、國衛院、台大等頂尖學術機構,整合全台癌症研究資源,這是中國醫藥大學的最高榮譽。
蔡長海董事長對於上任的江安世校長,表達最誠摯的歡迎與祝賀之意,相信享有世界級學術聲望的新任校長江安世院士,以他卓越的學術成就與豐富的行政經驗及卓越的領導力與國際視野,必能帶領中國醫藥大學持續的發展與進步,一定可以讓本校繼續邁向新的高峰。
前副總統陳建仁院士致詞時,稱許中國醫藥大學近年辦學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創造了四個奇蹟,第一個奇蹟就是蔡長海董事長,從他當董事長到現在,知人善用,而且能夠指出一個很好的目標,往國際上邁進,像是他所延攬的黃榮村校長,還有李文華校長、洪明奇校長,現在的江安世校長都是一時之選,在幾位校長的努力之下,中國醫藥大學進入了第二個奇蹟,就是在黃榮村校長的努力之下,它變成了一個教學卓越的大學;第三個奇蹟就是在我們李文華院士的努之下,它變成一個研究卓越的一個大學;而第四個奇蹟呢,是我們今天要特別感謝的洪明奇校長所創造的奇蹟,他不只是教學卓越、研究卓越,甚至是世界卓越的校長,所以我們要給洪校長和中國醫藥大學一個熱烈的掌聲。
台中市鄭照新副市長致詞表示,中國醫藥大學對於中台灣的發展有不可抹滅的貢獻,特別感謝蔡長海董事長,無論是在醫療產業、在研究產業上面,都對中台灣有非常大幫助,就像一顆引擎一樣,推動的我們中台灣的繁榮跟發展。
未來台中的心臟在水湳,水湳的心臟在中國醫,相信在洪校長跟江校長兩位校長繼續的帶領之下,台中會伴隨的中國醫藥大學越來越好,中國醫藥大學好,台中就好,台中好,台灣就好,台灣好,世界就好,期許中國醫藥大學未來繼續照亮中台灣,由中台灣照亮台灣,由台灣照亮世界。
新任校長江安世院士以感恩與敬畏的心情接任校長,對於校務發展提出:持續推動頂尖科研、加速生醫產業轉譯、培育次世代領袖人才等三大辦學治校目標,在AI正在加速改變世界,也正在重塑大學的價值的關鍵時刻,中醫大已具備堅實的基礎,他鼓勵同仁攜手同心協力,就能共同寫下屬於台灣的生醫奇蹟!
中國醫藥大學1日上午在水湳校區舉行卸新任校長交接典禮,前總統陳建仁院士、前考試院長黃榮村、國衛院司徒惠康院長、清華大學呂平江副校長及李友維教授、台中市鄭照新副市長、衛生局曾梓展局長、教育局蔣偉民局長等學術界和地方首長蒞臨會場致詞表達祝賀之意。
蔡長海董事長致詞全文
洪校長、江校長、各位院士、貴賓、董事、各位老師、同仁、媒體朋友們,大家好:非常感謝在座各位貴賓蒞臨「中國醫藥大學校長交接典禮」,同時,也要特別感謝中央研究院的各位院士,在百忙之中撥冗出席,感謝您們對中國醫藥大學的支持、指導與協助。
首先,我謹代表董事會向卸任的洪明奇校長致上最深的敬意與謝意。洪校長任內致力推動校務發展,成效卓著,為中國醫藥大學奠定了堅實的研究基礎與國際聲望。對於上任的江安世校長,我也要致上最誠摯的歡迎與祝賀,相信以江校長卓越的學術成就與豐富的行政經驗,必能帶領中國醫藥大學持續的發展與進步。
洪明奇校長,是國際知名的分子生物學與癌症基因研究專家,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全世界癌症領域排名第一的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癌症生物學系、分子細胞腫瘤學系主任及基礎研究副校長。20多年前,我率領團隊前往安德森癌症中心參觀,洪校長熱心安排,令我印象深刻。2005年,我邀請洪校長擔任中國醫藥大學董事及附設醫院分子醫學中心榮譽主任。2019年2月,因李文華校長返美,我特別邀請洪校長回來幫忙我們,擔任中國醫藥大學校長。
洪校長上任後,提升研究風氣與研究水準,積極推動特色研究,成功爭取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使本校成為私立大學中唯一獲得「中醫藥、新藥、癌症」三大特色領域研究中心的大學。國科會去年核定兩項「T Star Center」計畫,其中「T Star國家癌症研究計畫」由洪校長領軍,結合中研院、國衛院、台大等頂尖學術機構,整合全台癌症研究資源,這是中國醫藥大學的最高榮譽。
洪校長卸任後,我誠摯邀請他繼續擔任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及附設醫院分子醫學中心榮譽主任,持續為學校與醫院貢獻心力。
江安世校長,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育部終身國家講座、世界科學院院士,曾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生物科技研究所所長、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現為生命科學暨醫學院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講座教授,兼具學術卓越、行政歷練與國際影響力,享有世界級學術聲望。
江校長長期深耕腦神經科學與生醫影像領域,其研究成果為臺灣首篇獲刊登於世界優秀期刊《Cell》與《Nature Neuroscience》,以他卓越的領導力與國際視野,一定可以讓本校繼續邁向新的高峰。
我期盼,江校長帶領本校推動以下重點方向:一、人才:育才、攬才、用才、留才,強化學生的教學與關懷,培育具備專業能力與社會責任的優秀學生,以及延攬人才和培養菁英;二、提升教學、研究、服務品質,邁向世界一流大學,提升世界大學排名,進入世界100大;三、深化產學合作,加強3P政策(Paper、Patent、Product),對台灣的生醫產業有所貢獻;四、發展生醫園區(Bio park),聚焦精準智慧醫療、人工智慧、新藥開發,成為全球卓越有特色的生醫園區,讓台灣在世界發光發亮。
展望未來,希望校院全體同仁團結合作、積極創新、追求卓越,持續提升教學、研究與服務,發展人工智慧大學與醫院,打造具全球競爭力的生醫園區,邁向更卓越優秀的世界一流大學、醫學中心與生醫產業。
最後,敬祝今天的校長交接典禮圓滿成功,並衷心祝福中國醫藥大學持續發展、再創高峰。也祝福在座各位身體健康、事事如意、心想事成。謝謝大家!
江安世校長致詞全文
蔡(長海)董事長、陳(建仁)院士、司徒(惠康)院長、李(家維)教授、中醫大各位董事、洪校長、各位貴賓、同仁,以及媒體朋友們,大家好!
感謝各位今天撥冗蒞臨,共同見證中國醫藥大學校長交接的重要時刻。能在大家的支持與鼓勵下,承擔這份榮耀與責任,對我而言意義非凡。
有朋友問我:為什麼選擇在此時轉換跑道?我的答案很簡單-因為這是一個實踐夢想的機會。我的夢想是:台灣能成為一個民主、富足、快樂的淨土;而我個人,能為台灣的高等教育與科學發展,盡一份有價值的心力。
回顧33年前自美國返台,在清華任教的旅程中,我幸運地遇見三位對我影響深遠的「築夢者」。
第一位,是李家維教授。他是我在清華的前輩與摯友,亦曾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畢生致力於生態保育。從他身上,我學到:即便台灣人口不多,依然能以獨特的視野與行動,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謝謝他今天親自到場,給予我鼓勵。
第二位,是 James Watson。因發現 DNA 雙螺旋結構而獲得諾貝爾獎,並在冷泉港實驗室推動科學夢想,把一個僅有四十名研究主持人的小單位,建設成分子生物學的發源地與世界級研究重鎮。2001年,我在國科會的支持下赴冷泉港進修,從他身上得到最重要的啟示是:人雖少,只要專注於真正重要的問題,也能做到世界第一。
第三位,是中醫大的蔡長海董事長。我記得初次與董事長深談時,他的一句話至今銘記在心:「中醫大要支持諾貝爾獎級的科學探索,成為國際一流大學。」這句話觸動了我,也與我的理想高度契合。
中國醫藥大學創立於1958年,而我也在同一年誕生。60多年來,學校篳路藍縷,逐步奠基今日的成就。特別是近10多年來,在董事會的支持、歷任校長的領導,以及全體師生與行政團隊的努力下,中醫大在國際大學排名屢創佳績。這不僅是學校的榮耀,更是學生、家長與校友的驕傲。
今天,我以感恩與敬畏的心情,接下第21任校長的重責大任。我的願景清晰而簡單:1.持續推動頂尖科研——讓世界看見台灣,讓中醫大的科研突破與價值,成為全國的驕傲。2.加速生醫產業轉譯——促進跨域合作,攜手解決重大問題,開創新局。3.培育次世代領袖人才——打造優質環境,協助師生發揮所長,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
各位朋友,AI 與大科學正在加速改變世界,也正在重塑大學的價值。中醫大已具備堅實的基礎。我深信,只要我們同心協力,就能在這個關鍵時刻,共同寫下屬於台灣的高教奇蹟!
最後,再次感謝各位的支持與鼓勵。這將是推動中醫大持續前進的最大動力。祝福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謝謝!
洪明奇卸任校長致詞
蔡董事長、陳建仁前副總統、司徒院長、陳寬正會長、還有好朋友江安世院士/新任校長、還有來自清華大學呂平江副校長及李友維教授,在場各位中研院院士、中醫大的董事、鄭執行長、市政府曾梓展局長及各位局長、我們大學暨醫療體系的副校長、醫院院長、各學院長處室同仁、還有各位同道好朋友,ladies and gentleman,未能一一唱名,在此先致歉:
非常感謝各位來參加今天的交接典禮,今天個人以感恩的心情來參加這個意義重大的典禮,2019年2月,奉蔡長海董事長的感召自美回台,接任中醫大校長,當年回來接任校長,覺得整個醫療體系進步神速,當時跟老師及同學們分享治校的理念就是「LOVE」,也就是Listening(傾聽)、Observation(觀察)、Vision(遠見) and Execution(執行);所以連起來就是「LOVE」愛的教育。
當年有人問我:「年紀已經相當大,才回來接校長的想法是什麼?」我那年69歲,就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詩句回應,對家鄉的關愛,我的理念是「雖然已經近黃昏,夕陽還是無限好」!我們這一批包括前中央研究院長翁啟惠院士及前校長李文華院士,以及許多位在現場的院士及長官好友,當初在1970年代出國的「臺灣囡仔」,其實我們都對家鄉抱有很大的關愛,所以在美國奮鬥努力自己的職涯的時候,都一直沒有忘記有機會要回自己的家鄉來服務貢獻。
臺灣,還有一個Culture(文化)跟美國很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有一些名詞,在美國當副校長在做研究工作的時候,不是特別注意的,在臺灣都是非常的重要,比如說,大學世界的學術排名,在臺灣的排名,還有回國之後這幾年,國際學術網站Research.com 對各大學, 還有個人各領域的排名,史丹佛大學也有各領域Top 2%的科學家的排名等。
《遠見雜誌》 10年來也是陸陸續續建構幾個指標來評比臺灣的大學,它的目的,是讓臺灣各個大學可以互相學習,然後在互相學習之中求取進步,立意良善,對國內高教的影響,立竿見影!在《遠見雜誌》評比裡面,2025年,我們辦學有五個指標評比第一名,而且第一次被稱為「頂尖大學」,一般來講,在國內頂尖大學都是在講「台成清交」四所國立大學,2025年在《遠見雜誌》的評比裡面,他們把總評分累積一起,有五個大學被評比為頂尖大學,很高興看到中國醫藥大學 成為第一所私立大學被評比為頂尖大學。
在世界知名的大學排名,這幾年,經過全校師生的努力以及董事會的支持,我們在2023年到2025年,在各種世界排名評比,本校都名列國內私校第一,全台第二,就是緊跟著臺灣大學。
其實排名並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一個大學的成就,比如所培育出來的學生,它的教育以及研究的成果,有沒有對這個社會有真正的貢獻及影響;中國醫藥大學大概沒有世界名校的Luxury(豪華),比如說像美國的MIT、哈佛,大家都知道它是名校, 它的排名第幾,不是很Care(在乎)。這些國際知名的排名機構,也各有其不同的倚重指標,未必適合所有的大學,不過他們的評比還是有一定的客觀價值!目前臺灣在世界上的學術地位,雖然我們知道排名不應該是一個唯一重要的index(指標),但是, 因為你要在世界上讓人家看得見,其他的國家還是會看排名,所以這個Issue(議題)在臺灣還存在。
假如有一天,在臺灣的大學或者是中國醫藥大學,世界上都清楚知道你做得非常好,就是Top university in the world(世界頂尖大學),那個時候,排名也許就不重要。
過去這幾年,從2020年初到2022年的年尾,整個世界籠罩在冠狀病毒的陰影之下, 那個時候個人深刻體會到「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意義!當時也就是所謂的「亂世」,憑良心講,那一段時間,國內是出了幾個英雄,比如臺灣的國家口罩隊,在外交上打了一個很漂亮的仗,衛福部陳時中部長及其團隊,在控制疫情方面功勞也相當的大,還有曾任副總統的陳建仁教授,他是世界公共衛生研究的頂尖學者,他在那段時間提出了許多解說,也幫助國人了解這個流行病學,他們在我的眼眶裡,都是當時亂世出的英雄。
過去這幾年,我要特別感謝行政團隊,從我回來一直到現在的林正介副校長、王陸海副校長、蔡輔仁副校長以及最近剛離職歸建的UT-Austin郭樹勳副校長,還有兩年前剛加入的薛博仁副校長,以及早期的江宏哲副校長,雖然他被借調到聖安衍生企業去當總經理,在適當時機,我們還持續溝通, 還有目前serve as Director of Proton治療中心的早期的Cliff Chiou副校長,整個校長室團隊的幾位副校長分工合作,互相鞭策,互相溝通,當然我們之間意見不會完全一樣,可是我們經過正向的溝通,訂定共同的目標,讓學校可以往正向的前進。另外,校長室的幾位同仁,每天面對各種批評、危機處理、學生、家長、社會人士的溝通,加上我們大量的國家申請計劃的彙整,行政業務,我很慶幸在過去幾年,有早期的主秘,謝淑惠教授及目前的陳悅生教授,主理許多業務,公關主任吳嵩山應對媒體的溝通和宣傳,以及劉達仁顧問接待國際友人及處理國際會議等,我個人還特別慶幸有洪育琳秘書叮嚀每天作息、公文處理,及黃建橋博士各種計劃執行及期限,希望這個團隊繼續一起工作,替中醫大的進步再創奇蹟!
我們整個體系,除了大學之外,附屬醫院包括台中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台南安南醫院的林聖哲院長,新竹醫院的陳自諒院長,還有長期在雲林北港附設醫院吳錫金院長,以及兩年前進入體系版圖的苗栗為恭醫院李文源院長,再加上台中BOT案的老人復健綜合醫院的新任院長張坤正等,學校跟醫院之間的溝通管道都相當密切,讓整個體系往前進步,當然蔡董事長以他睿智無比的領導力加上校院體系的鄭隆賓執行長積極的督導,讓整個體系進步神速,在臺灣醫學界、教育界都有目共睹。
還有值得慶幸的,2023年林昭教講座教授當選中央研究院士,他是中國醫藥大學畢業校友,第一位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而且是國內第一位中醫師出生的中研院院士,我們非常高興他得到這個 實至名歸的榮譽。
過去這6、7年,除了跟校長室的各位同仁並肩作戰之外,我也感謝各學院的院長、各處室的領導幹部以及整個團隊,有大家一起的努力,中國醫藥大學在學術和行政各方面,才能平平穩穩的前進、往前上升,過往6、7年的生活點滴,現在回想起來,我的感覺是,雖然在美國40年才回臺灣,但是這6、7年,讓我覺得這才是我的家!
大學的目的,重要的一環就是要教育下一代,學生就像我們的小孩一樣,進了大學在這4年或7年間,我們應該盡最大的力來教育他們,培育他們,希望他們將來可以成為國家社會有用的棟樑人物,在這方面,學校的行政及各院室跟學生的溝通就非常重要,我個人覺得學校溝通的Channel(管道),還有可以努力改進的空間,希望將來行政系統跟學生的溝通、跟教師的溝通、跟行政成員彼此溝通,都可以持續提升,這是進步非常重要的一環!
卸任在即,一眨眼,6年半就過去了;很高興去國四十載之後,還有機會回國在家鄉參與教育及研究的工作。更難能可貴,卸校長行政職之後,可以繼續在中國醫藥大學,持續科學研究的工作。在此要特別感謝蔡長海董事長及董事會的信任及支持! It is a never ending story,希望整個研究團隊繼續提升中醫大的研究環境,跟臺灣的同道一起努力,讓世界看見臺灣!
最後,我要再一次感謝蔡長海董事長及董事會的卓越領導,帶領我們整個體系向世界一流大學效法看齊,讓今天的中醫大體系在台灣茁壯,也逐漸往世界研究型大學邁進,也感謝各位同仁過去6年多大家一起打拼,建立了我們深厚的共事情感,也感謝國內各單位、中研院、國衛院、教育部、國科會、衛福部、市政府團隊給我們的支持及鼓勵。同時,恭喜蔡董事長及中醫大體系延攬江安世新校長,安世兄是Drosophila腦結構一流的神經科學家,屬於國際級大師,在他的領導下,中醫大一定更上一層樓,世界百大指日可待。
- 記者: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901 15:48:05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