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新疆治沙的戰略意涵與隱憂/魯云湘

中國大陸新疆治沙的戰略意涵與隱憂/魯云湘

魯云湘(戰略智庫研究員)

在中國大陸的生態治理版圖中,新疆是最具挑戰性的地區之一。塔克拉瑪干沙漠佔地超過 33 萬平方公里,是全球第二大流動沙漠。風蝕、乾旱與水資源緊張,使治沙成為國家戰略工程。自 1978 年「三北防護林工程」啟動以來,新疆就被納入重點治理區;近二十年更透過塔里木河生態輸水、沙漠公路綠廊和人工林建設,展現中國大陸治沙的技術與決心。然而,這些成就背後仍潛藏水資源壓力、系統性風險與長期可持續性問題。

最具代表性的工程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防護林。這條長達 400 多公里的「綠色走廊」利用地下鹹水滴灌,維持沿線防護林生長,阻止流沙侵襲公路。多年來,該工程確實改善交通與局部環境,被視為治沙典範。但研究指出,滴灌鹹水雖能短期促進植被成活,卻可能造成土壤表層積鹽,增加後續維護成本。這意味著,治沙工程並非一勞永逸,而是需要持續投入的「動態治理」。

另一個核心案例是塔里木河下游生態輸水工程。自 2000 年起,國家每年定期向下游與台特瑪湖補水,扭轉河道斷流與胡楊林衰退的趨勢。遙感數據顯示,胡楊林長勢改善,台特瑪湖面積顯著回升。然而,亦有專家提醒,這種恢復建立在龐大的水量調度之上,若上游用水增加或氣候乾旱惡化,下游生態可能再度陷入危機。

新疆治沙不僅是地方環境工程,更是國家戰略的一環。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官方數據顯示,近年新疆林草覆蓋率提升,部分荒漠化土地得到控制。2021 年修訂的《防沙治沙法》,則將治理責任制度化,要求地方政府與相關單位定期報告進展。這些作為反映北京中央「以制度鎖定生態治理」的思維模式。

不過,學界普遍指出,官方強調的「治理面積與植被覆蓋率」指標,容易掩蓋問題的複雜性。若水資源供應不足、群落結構單一或物種多樣性下降,短期綠化未必能轉化為長期生態穩定。換言之,政策的「量化成功」仍需以「質化評估」來檢驗。

近年新疆治沙與能源轉型相互耦合。沙漠邊緣大規模光伏與風電場不僅提供清潔能源,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地表微氣候,減緩風速與地表蒸發,被官方稱為「治沙+新能源」模式。這種模式既能產生經濟收益,也被納入「綠色絲綢之路」敘事。然而,學者提醒,光伏場大面積覆蓋也可能導致棲地碎片化、地表水分再分布,需長期監測以判斷其生態效益。

新疆治沙的最大挑戰仍是水資源的稀缺性。塔里木盆地年降水不足 100 毫米,卻需支撐大規模灌溉、工業與綠化。治沙工程若依賴地下水或上游調水,勢必與農業、居民用水競爭。此外,滴灌鹹水在輸送防護林的同時,可能造成土壤鹽分累積,長期降低地力。這種「水—鹽—能」三重矛盾,凸顯治沙成效與環境承載力之間的張力。

新疆治沙工程既是中國大陸「人進沙退」的象徵,也是一場持續的資源與風險競賽。塔克拉瑪干公路綠廊和塔里木河生態輸水,展現工程手段與政策決心;「治沙+新能源」則反映出治理與產業結合的新趨勢。然而,水資源緊張、鹽鹼化風險與維護成本,提醒人們治沙並非單純的勝利故事,而是一個需要長期平衡的戰略課題。未來若能建立跨部門的水資源協調機制、引入第三方監測並強化「質」的評估,新疆治沙才可能從「量的治理」走向「質的穩定」。《中國大陸新疆治沙的戰略意涵與隱憂》
撰文:魯云湘(戰略智庫研究員)

在中國大陸的生態治理版圖中,新疆是最具挑戰性的地區之一。塔克拉瑪干沙漠佔地超過 33 萬平方公里,是全球第二大流動沙漠。風蝕、乾旱與水資源緊張,使治沙成為國家戰略工程。自 1978 年「三北防護林工程」啟動以來,新疆就被納入重點治理區;近二十年更透過塔里木河生態輸水、沙漠公路綠廊和人工林建設,展現中國大陸治沙的技術與決心。然而,這些成就背後仍潛藏水資源壓力、系統性風險與長期可持續性問題。

最具代表性的工程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防護林。這條長達 400 多公里的「綠色走廊」利用地下鹹水滴灌,維持沿線防護林生長,阻止流沙侵襲公路。多年來,該工程確實改善交通與局部環境,被視為治沙典範。但研究指出,滴灌鹹水雖能短期促進植被成活,卻可能造成土壤表層積鹽,增加後續維護成本。這意味著,治沙工程並非一勞永逸,而是需要持續投入的「動態治理」。

另一個核心案例是塔里木河下游生態輸水工程。自 2000 年起,國家每年定期向下游與台特瑪湖補水,扭轉河道斷流與胡楊林衰退的趨勢。遙感數據顯示,胡楊林長勢改善,台特瑪湖面積顯著回升。然而,亦有專家提醒,這種恢復建立在龐大的水量調度之上,若上游用水增加或氣候乾旱惡化,下游生態可能再度陷入危機。

新疆治沙不僅是地方環境工程,更是國家戰略的一環。三北防護林工程的官方數據顯示,近年新疆林草覆蓋率提升,部分荒漠化土地得到控制。2021 年修訂的《防沙治沙法》,則將治理責任制度化,要求地方政府與相關單位定期報告進展。這些作為反映北京中央「以制度鎖定生態治理」的思維模式。

不過,學界普遍指出,官方強調的「治理面積與植被覆蓋率」指標,容易掩蓋問題的複雜性。若水資源供應不足、群落結構單一或物種多樣性下降,短期綠化未必能轉化為長期生態穩定。換言之,政策的「量化成功」仍需以「質化評估」來檢驗。

近年新疆治沙與能源轉型相互耦合。沙漠邊緣大規模光伏與風電場不僅提供清潔能源,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地表微氣候,減緩風速與地表蒸發,被官方稱為「治沙+新能源」模式。這種模式既能產生經濟收益,也被納入「綠色絲綢之路」敘事。然而,學者提醒,光伏場大面積覆蓋也可能導致棲地碎片化、地表水分再分布,需長期監測以判斷其生態效益。

新疆治沙的最大挑戰仍是水資源的稀缺性。塔里木盆地年降水不足 100 毫米,卻需支撐大規模灌溉、工業與綠化。治沙工程若依賴地下水或上游調水,勢必與農業、居民用水競爭。此外,滴灌鹹水在輸送防護林的同時,可能造成土壤鹽分累積,長期降低地力。這種「水—鹽—能」三重矛盾,凸顯治沙成效與環境承載力之間的張力。

新疆治沙工程既是中國大陸「人進沙退」的象徵,也是一場持續的資源與風險競賽。塔克拉瑪干公路綠廊和塔里木河生態輸水,展現工程手段與政策決心;「治沙+新能源」則反映出治理與產業結合的新趨勢。然而,水資源緊張、鹽鹼化風險與維護成本,提醒人們治沙並非單純的勝利故事,而是一個需要長期平衡的戰略課題。未來若能建立跨部門的水資源協調機制、引入第三方監測並強化「質」的評估,新疆治沙才可能從「量的治理」走向「質的穩定」。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