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選舉的政策糾結/楊雨亭

楊雨亭
下一屆國民黨黨主席選舉改選,至九月十九日截止登記,共有六人符合參選,為前台北市長郝龍斌、前立法委員鄭麗文、現任立法委員羅智強、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前彰化縣長卓伯源、以及前國大代表蔡志弘。將於十月十八日投開票,十一月一日召開全代會交接黨主席。此屆黨主席將主導二零二六年縣市長議員九合一選舉、二零二八年總統大選,如果勝選,將深刻影響台灣與兩岸的政經走向以及美中台關係,因此這場國民黨黨主席的改選受到中外矚目。
這次選舉的特色之一,為二零二八年藍營總統呼聲最高的盧秀燕考量台中市長與黨主席職務兩者之間的繁重工作難以兼顧,決定不參選黨主席,希望由可信賴的黨內同儕「代打」擔任過渡黨主席,以順利保駕過關。在這樣的狀況下,下屆國民黨黨主席的產生就有了一個「先決條件」。由近日中天新聞進行兩次黨主席大辯論,每一位參選人皆強調制度建立的重要,然又都主張由盧秀燕擔任二零二八年總統候選人,這種矛盾情形是國民黨從大陸時期以來就有的結構性問題,既要有有魅力的領袖,又要遵守民主程序,這個問題未來在短時間內仍不易解決。
這次選舉的特色之二,是鄭麗文的出線,她以堅決對抗民進黨與台獨以及與對岸積極交流為號召,在社會民調上居高不下。但是黨主席不是由民眾中普選,而是由黨員選出,鄭麗文在黨內民調居第二位,緊跟郝龍斌。同樣的情形有羅智強,他基本屬於建制派,雖有高人氣,然與鄭麗文的風格部分重疊,如果堅選到底,會分掉鄭的票。鄭麗文集結了三股勢力,第一,藍營中的民粹派,以基層為主,這些人長期被當作國民黨投票部隊,選完即無人問津;第二,主張統一與反美的深藍右派;第三,被邊緣化的藍營不滿菁英分子。這三股人有一共同處,即反國民黨的建制派,認為貪腐且去中國化的民進黨能夠持續執政是由於國民黨既有治理體制與權力結構已經無效,需要徹底變革。鄭麗文與民眾黨並無深厚淵源,未來推動藍白合她需要及早補課。
這次選舉的特色之三,是現任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出馬參選,有趙少康與傅崐萁等實力派公開襄助,代表建制派。郝在一般民調上落後,然近日黨內民調已攀升第一。他表明不參選總統,扮演造王者角色,支持盧秀燕。以黨員投票而言,他當選的機率較高。
這次選舉的特色之四,是地方勢力崛起,將日益影響黨中央的決策。國民黨過去的黃復興黨部代表軍方力量,這些年來老去的不少,且已遭黨主席朱立倫裁撤。因此有足夠黨員投票數的是地方勢力,其中部分是俗稱的人頭黨員,接受地方領袖的指揮。這個現象在民進黨亦然,台灣的民主政治由於地方縣市人口眾多,地方才是選戰中的實力派。國民黨中央這些年來令不出門,和掌握不到地方豪強有一定的關係。傳統國民黨裏的外省菁英有強烈的中國意識,卻看輕地方勢力,甚以黑金視之,可以說是國民黨在台灣缺乏穩固根基的主要原因之一。從此觀之,國民黨是一個資產階級型政黨,和以農工意識立國的共產黨、來自本土的民進黨競爭皆有一定的困難,這一直是國民黨的盲點。
這次選舉的特色之五,是對於兩岸關係中的九二共識的解讀,除了張亞中當年曾在陸委會供職,了解詳情,其他參選人多以「一中各表」論之,事實上,北京並未在官方層次接受一中各表。這個問題並不能責怪這些黨主席參選人,他們認同中華民國與中國人,但是對於中華民國的de facto state性質(事實上的國家,然未獲國際社會廣泛承認的政治實體),難以由外交途徑解決。而北京不承認中華民國的法理存在,不接受一中一台、兩個中國的論述。面對這樣的難局,國民黨又必須與北京修好,確實是處於值得同情的困境。這個問題解不開,和平統一只能屈就北京方面的方案。因此國民黨建制派對於兩岸關係採取比較保守的策略是可以理解的,而鄭麗文派欲採取進取策略,實質上仍將繞不開中華民國存在的問題。
這次選舉的特色之六,是黨主席參選人必須面對目前的美國對台政策。日前美國在台協會(AIT)突然宣稱台灣地位未定,並得美國國務院支持,民進黨反應極為配合,國民黨與藍營媒體皆駁斥之。而台灣與美國貿易密切,軍事設施多美式裝備,台灣在美國有數百萬認同中華民國與台灣的僑胞,國民黨新任黨主席必須維持與美國的良好關係。然特朗普對中政策的處理原則幾乎完全以美國利益為主,台灣隨時可能成為需要交易時的籌碼。在這樣的環境下,國民黨欲以不同於民進黨的方式處理對美關係,新任黨主席必須在就任前就構思出一個適當的原則,否則到時候必然同時受到美方、陸方以及台灣內部的壓力。
此次國民黨黨主席選舉基本上以郝龍斌派與鄭麗文派的競爭為主,隨著投票日逼近,可逐漸看到雙方支持人馬的歸位。我們探究美中台三角關係中的深層結構,牽一髮而動全身,新任黨主席必須組成優秀與多元的團隊處理選舉、立法院攻防、內政、兩岸與外交等諸多議題,僅憑一個人的智慧與能力絕無可能應付如此錯綜複雜的狀況。
【作者简介】楊雨亭,一九五三年生於台北,作家,輔仁大學數學系畢業、美國麻州大學電腦碩士、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美國矽谷工程師,麻州大學數學系助理講師,著有《上校的兒子》等書。
- 記者: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