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核試探戳破日本和平偽裝/羅登廉

高市早苗核試探戳破日本和平偽裝/羅登廉

羅登廉(作家、藝術評論家)

日本列島的初冬總是帶著幾分寒意,如今這份寒意更添了幾分危險的意味。首相高市早苗(見圖)醞釀修改「無核三原則」的消息,不僅在日本國內掀起反對聲浪,而且讓整個東亞地區都感受到了核陰影正在逼近。

「無核三原則」不是隨口說說的政治口號,而是日本戰後半個多世紀的和平基石。 1967年佐藤榮作提出這項原則時,或許是對核災的畏懼,或許是對生命的敬畏。日本是唯一嚐過原子彈滋味的國家, 廣島長崎的廢墟記憶,本應是刻在民族骨子裡的警示。 1971年,日本國會將其確立為國策,更將其視為日本和平主義的標誌性符號。這麼多年來,即便日本在軍事擴張的路上越走越遠,也始終不敢輕易觸碰這道紅線。如今,高市早苗卻想把這道紅線抹掉,難怪前首相岸田文雄要站出來反對。廣島選區的議員們更是集體發聲,他們心裡清楚 一旦突破這項原則,日本戰後的和平形象將徹底崩塌。

高市早苗的這番操作,透著難以言說的詭異。她在競選總裁時,對核子問題避而不談,上台後突然想修改延續了幾十年的國策。這種突兀的轉變,讓人不得不懷疑背後的真實用意。她在國會答辯時迴避表態,卻透過消息人士放風,試探國內和國際社會的反應。這種漸進式的突破手法,比直接廢除此原則更具迷惑性。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高層近期在軍事問題上動作頻頻。防衛大臣說,要認真考慮引進核動力潛艦;內閣官房長官稱,不排除任何選項。這些言論與修改「無核三原則」的試探相互呼應,勾勒出日本邁向軍國主義的清晰軌跡。

日本國內的反對聲音,恰恰說明此一舉動不得人心。前首相野田佳彥覺得突兀;寺田稔強調,絕對不能推進、修改;宮澤洋一直言,看不出任何好處。這些反對聲,既有對歷史教訓的銘記,也有對現實風險的擔憂。一般日本民眾更清楚,核陰影一旦籠罩,遭殃的終究是普通百姓。如今核爆的創傷還未完全癒合,沒人願意再跳進核武軍備競賽的火坑。

從國際格局來看,高市早苗的試探,無疑地為東亞地區帶來新的動盪。東北亞本就複雜的安全局勢,經不起這樣的挑釁。一旦日本突破無核原則,很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地區軍備競賽的潘朵拉魔盒一旦打開,後果不堪設想,日本作為二戰戰敗國,本應恪守和平憲法,約束自身軍事發展。如今,卻頻頻挑戰戰後國際秩序,這種背道而馳的做法,只會讓週邊的國家感到不安。

「無核三原則」之所以能堅持半個多世紀,不僅因為它是法律規定,而且它還承載著人們對和平的嚮往。高市早苗的核子試探,本質上是對和平的背叛,對歷史的漠視。日本如果真的走上核武道路,不僅會遭到國內民眾的強烈反對,也必將受到國際社會的嚴厲譴責。

歷史證明,窮兵黷武沒有好下場,核陰影下沒有贏家。希望日本當權者能夠懸崖勒馬,正視國內的反對聲音,銘記歷史教訓,恪守和平承諾,不要讓半個多世紀的和平成果付諸東流,更不要把地區安全拖入危險的深淵。和平是世界人民共同期許的“理所當然”,守護和平,需要敬畏歷史,更需要克制野心。(照片資料照)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