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拉肚子頻率增!醫曝原因:細菌翻倍繁殖

黃軒醫師提醒,每年的5月到10月都是食物中毒的高發期,避免購買切好的果切拼盤,因為切開的水果表面更容易受到細菌污染。(圖/取自freepik)
[NOWnews今日新聞] 天氣炎熱,有不少人發現拉肚子頻率增加,但卻沒吃壞東西,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對此發文表示「這可能就是天氣太熱,你食物中毒隱形危機在」,因為夏季的高溫與濕度,導致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病毒只要短短幾小時內就能在食物上大量繁殖。不只路邊涼拌菜、果切拼盤是高風險食品,就連家中的剩飯、沒有妥善保存的醬料,都可能變成生病的關鍵。
黃軒指出,「食物中毒」聽起來很可怕,經常讓人聯想到「上吐下瀉」、「緊急送醫」的戲劇性畫面,但事實上,大多數的食物中毒更常以輕微的腹瀉形式出現,讓人一天跑好幾趟廁所,卻又感覺沒什麼大礙。其實這種看似輕微的狀況,正是你的腸道正在與「入侵者」激烈交戰!
黃軒引述研究結果表示,每年的5月到10月都是食物中毒的高發期,由於大多數食源性細菌在32.2℃ 到43.3℃的區間內,繁殖速度會達到巔峰。再加上夏季的高濕度,也提供了細菌在食物表面生長繁殖的絕佳條件:而研究也顯示,在理想條件下(約37℃、營養充足),大腸桿菌僅需20分鐘就能翻倍繁殖,這意味著1小時後,細菌數量可能變成原來的8倍;4小時後甚至能達到4096倍!
至於食物中毒的頭號元凶「沙門氏菌」每年在全球造成數千萬例胃腸炎,甚至導致數十萬人死亡,可見其危害不容小覷,其偏愛35℃到37℃的環境,在這個溫度區間內的繁殖速度最快。
因此,黃軒醫師也列出看似無害的「雷區」,提醒民眾多注意冰涼陷阱、家中的盲區,還有平常容易造成食安的危險行為:
一、冰涼的陷阱:天氣熱,路邊的果切拼盤、沙拉輕食、涼拌菜、甚至是咖啡奶茶中的冰塊,都可能是細菌滋生的溫床。這些食物往往因為冷藏溫度不足,或製作過程不夠衛生,在少了「加熱」後腹瀉風險大大增加。若切好的水果若未能在5℃以下的低溫環境下保存,細菌就會迅速繁殖 。
二、家中的盲區:食物中毒發生率最高的場所是「家庭」,許多家庭習慣將飯菜放在餐桌上,以為用罩子蓋起來就萬事大吉,殊不知此時細菌正悄悄地繁殖。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明確提醒,食物在室溫下放置時間不應超過2小時,若氣溫高於32℃,則應縮短至1小時,超過時限就不建議再食用。
三、各種常見的危險行為:
1.醬料亂放:蚝油、醬油等調味料放在爐灶旁,高溫環境加速細菌繁殖。
2.泡發過久:木耳、腐竹等乾貨一泡就是一整天,給細菌提供充足的繁殖時間。
3.剩飯等下頓:煮好的飯長時間放在電鍋中保溫,或未及時放入冰箱冷藏。
4.生熟不分:砧板和刀具未分開使用,導致生食中的細菌交叉污染到熟食。
5.常溫解凍:將肉類放在室溫下解凍,細菌在解凍過程中迅速繁殖。
6.發霉照吃:水果發霉了只切掉一部分,其餘繼續食用,但黴菌毒素可能已滲透到整個水果。
黃軒醫師提醒,若想在夏天保護腸胃,飯後的剩菜剩飯務必要在最短時間放入冰箱,盡量不要在室溫下停留超過1小時。此外,在重新加熱飯菜時也務必要「熱透」,加熱過程中多加翻動,確保食物中心溫度達到足夠殺菌的程度,此外,也盡量購買完整的原形水果,避免購買切好的果切拼盤,因為切開的水果表面更容易受到細菌污染。
相關新聞
破除食安迷思!隔夜菜、隔夜水會致癌 醫師:這4類才有危險性
食安新制讓無現金支付普及?商研院點「地下經濟」是難題
食藥署食安新制!專家認「立意良善、難以執行」:行動支付不普及
- 記者:nownews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