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邱師儀/美國民主沒那麼脆弱

名家論壇》邱師儀/美國民主沒那麼脆弱
川普的31歲盟友柯克(Charlie Kirk)在猶他谷大學(Utah Valley University)被槍殺,在美國引起極大的震撼。民眾獻花哀悼遇刺身亡的柯克。(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NOWnews今日新聞] 川普的31歲盟友柯克(Charlie Kirk)在猶他谷大學(Utah Valley University)被槍殺,在美國引起極大的震撼。不太像脆河道上有許多華文貼文「批評左膠vs.給柯克負評」的唇槍舌戰,其實真正的英文母語使用者,不管是在脆、X還是在Truth Social上,有更大的比例是在談how to disagree without being disagreeable。這句話由當年也被槍殺的金恩博士的大兒子(Martin Luther King III)在柯克被殺後的受訪中提出,其實連中文都有點難翻譯,因為在民主化尚淺的華人文明中,要產生任何稍微接近審議式民主的樣態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也因此如此概念難以內生於中文邏輯之中。這句話可以暫且翻成「可以怎樣不惹人生厭的不表贊同」,嚴格來說,就是文明的辯論才有政治寬容的可能。沒有政治寬容,其結果可能就會是槍殺柯克。

事實上,美國最近政治性暗殺連同其他有種族意圖的犯罪不少,除了柯克,還有幾天前發生在北卡的非裔男子在輕軌上把一名烏克蘭女子刺死的悲劇。另外還有今年六月十六日明尼蘇達州州眾議員霍特曼(Melissa Hortman)與其丈夫遭槍殺,距離5英里外的州參議員霍夫曼(John Hoffman)與其妻子也受到槍傷。這起群滅民主黨議員的槍擊案已被證實牽扯政治動機。拉遠一點來看,從2017年開始,路易斯安那州聯邦眾議員斯卡利斯(Steve Scalise,共和黨)差點因為一名左翼激進分子的開槍而喪命。更不用說從去年開始,川普本人遭遇兩次槍擊意圖。

所以近幾年來被槍擊的不是只有保守派,自由派也有。這也就是為什麼自由與保守兩邊的意見領袖,包含很多像柯克一樣的KOL,都在致力談相互理解,縱使在普遍被認為是極右大本營、川普老巢的Truth Social上面,有更多的貼文重心已經放在言論自由的美國價值,就是誓死保衛對立者發言的權利。美國現在是很亂沒錯,但美國民主真的沒那麼脆弱。

相較之下,在中文世界中隔一手翻譯與傳播過來的美國政治,看起來卻是一團亂,許多左與右的「中文代理人」互相攻擊,罵左膠與法西斯也就算了,甚至瞧不起中間立場的人。而這也是對於美國輿情的不了解,現在有更多的美國人,尤其是年輕人,不願意柯克的暗殺墜入是左對右、民主黨對上共和黨的殺戮。他們不要這個,他們認為這次的暗殺就是對美國民主的攻擊,是野蠻vs.文明之間很清楚的界線。有趣的是,在台灣常被戲稱為「中壢李姓」(中立理性)的選民,反而在美國輿情中有不可小覷的影響力。譬如IG有28.8萬粉絲的PoliticlipsHub,才21歲的直播主懷瑟斯(Dean Withers)在柯克被暗殺之後,表示他對於這場暗殺要被形容成左跟右的鬥爭,感到十分噁心!身為自由派的他雖然過去常被柯克粉攻擊。但這次暗殺如果他的粉因為柯克的死而感到雀躍的話,他會選擇站在右翼這邊跟這些粉絲切割,這是人性vs.無人性的分野,中間沒有模糊空間。

筆者廿年前在美受教時研究種族關係的黑人教授歐瑞(D'Andra Orey),也在柯克被暗殺後臉書發文表示,柯克曾在2021年稱當時黑命貴的起因、也就是活活被白人警察打死的黑人嫌犯佛洛伊德(George Floyd)為鱉三(scumbag)。科克評論的是當時已經死亡無法為自己辯護的受害者,而當時柯克這樣說,卻鮮少有白人發聲譴責這種帶有種族歧視的惡毒言語。因此,歐瑞表示他能理解當前非白人社群的反應。事實上柯克還說了不少很傷黑人感情的話,例如柯克坐飛機如果看到的是黑人機師,他會擔心他們的適格性。當然這裡是指因為美國職場的弱勢族群保障政策,可能讓黑人「靠加分」當上機師,但是飛安不容打折。

但就像前面馬丁路德大兒子所說的how to disagree without being disagreeable的確是在此刻拉住情感十分複雜的非裔族群。的確,非裔裡頭也有不少是川粉,認為非裔自己一直都在吃「自助餐」。柯克到校園跟現場學生辯論時,也常會有西班牙裔、非裔的學生挺身而出告訴質疑柯克的人:深膚色美國人的工作機會沒有比較少。是的,美國是裂掉再補回來的,但從幾百年前立國開始,到南北內戰之際早就裂掉過好幾次。作家威爾(George F. Will)在《華郵》撰文表示,柯克曾被稱為是個「製造分裂的人」。而其實蘇格拉底也是,並且因為過於好辯,鼓勵雅典青年獨立思考最終被處死。

同樣的,林肯在首次就職演說中,以極大的克制對「我那些不滿的同胞」說道:「我們不是敵人,而是朋友。我們決不能成為敵人。」當他發言時,已有七個州投票決定脫離聯邦。美國當時因為能不能蓄黑奴爭執不休,最終分裂成南北兩塊。威爾說螞蟻與海狸合作築巢與築壩,養蜂場裡的蜜蜂也有階層(蜂王與雄蜂),但我們不會說螞蟻、海狸與蜜蜂有「政治」。唯有人類有政治,理由有二:人類愛爭辯,並且人類以自我為中心。更糟的是,人類總是認為自己的意見優於他人的意見。因此,政治的主要挑戰就在於:如何在這些共處的人類之間維持和平。

柯克的暗殺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再放任政治像宗教一樣的恣意發展,讓它被情緒與教條盈滿,不管左或右,最終都將迫使政治退位,讓武力上場主導一切,戰爭就會是結果。這時候「政治科學」更顯重要,政治科學裡的客觀與中立更像是一把測量政治對立的溫度計,當溫度過高時,政治科學家會提出警示,並且建議「妥協」是國家繼續向前的出路。但這不容易,尤其在這社群媒體攻擊言論隨處可見的世道之下,往往連嘗試要觀察、分析與提醒的政治科學家都常被潑糞與扣帽子,不只美國,包括台灣的全世界民主都在經歷另一檔次的考驗。

●作者:邱師儀/東海政治系教授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opinion@nownews.com



相關新聞


名家論壇》黎榮章/柯文哲交保 網路輿情怎麼看?


名家論壇》黃創夏/柯文哲回來了,盧秀燕沒戲了⋯


名家論壇》賈程年/匪夷所思的國民黨主席選舉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